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李允光:关于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0-07-15 16:26:14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允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关于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付宝华先生商榷

  ——李允光

  21世纪初,由北京国际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付宝华率先提出了“主题城市”、“城市主题文化”等新理念,并逐步探索出一种“以城市主题文化为统领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城市”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理论(主要散见于付宝华发表的一系列理论论丛)与操作范式(即北京国际城市设计研究院的现行主题城市研究设计体系)。个人以为,“主题城市”、“城市主题文化”等新理念的提出,特别是“城市主题化”(或“主题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对于解决多年来国内城市趋同化发展的危机无疑是一记良方,对于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场模式创新性变革。正因为如此,短短几年间,就受到了国内国际城市学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大师、城市政府首长以及媒体的好评与关注。坦率地说,本人正是在“城市主题文化”新理念的启发与牵动下,多年来持续关注“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钻研与当地实践探索的一名理论工作者。但是,认真考察付宝华先生的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冷静反思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可以看出,关于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还有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

  为了把“城市主题文化”这个新概念说清楚,付宝华先生曾以《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为题专门发表文章。然而,认真研读这篇大作却遗憾地发现,原本简单的概念和清晰的关系反倒让他搞“糊涂”了。

  付先生对“城市文化”的定义与解释是:“就城市文化一词而言,城市文化是针对城市全部管理活动的一种文化概念。城市文化,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讲,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城市文化是具有管理和规范城市活动行为的一种文化。他强调的是城市管理和规范的手段和行为尺度,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城市文化是一种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

  ——付宝华《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三个不同的概念》——//www.citysuc.com/

  这里有三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其一、城市文化狭义化;其二、狭义城市文化概念内涵扩大化;其三:“逻辑父子”并列化。

  第一、城市文化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其基本定义可以简单概括为“城市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称”。而城市管理文化仅仅是城市文化中一个特殊方面的组成部分。把“城市文化”直接解释为“城市管理文化”的内涵明显是“狭义化”。

  第二、既然在付先生的头脑中“城市文化=城市管理文化”,那么,它的“构成要素”就不可能像他阐述的那样“包罗万象”。

  第三、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并列起来显然是“逻辑父子并列化”。

  而付先生对“城市主题文化”的解释更是“云山雾罩”:“何为城市主题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文化的主题性。城市的文化主题性是指能够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特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伦理情趣、建筑形态、经济环境特质资源的文化特征。是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主题气质的基本特征,具有不同于别的城市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能够反映特定城市的城市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内容和精神,于城市存亡其始终。文化的主题性是经过一定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同时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在城市发展中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从城市主题文化价值理性意义上讲,城市主题文化就是一种具有城市核心价值和灵魂价值的文化形态。它由城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核心性、最具特色性的文化要素所组成,构成城市的母体语言,文化语境,生命体系和原创精神,它凝结着城市的品质、气质、精神、智慧、思想、信念、信仰,它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方式为城市提供具有导向性、方向性的主题文化资源、策略、功能、价值,促进城市始终如一的沿着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坐标前进。从而确保城市生命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从而确保城市文化在世界文化谱系中鲜明的纹络和脉系;确保城市文化在世界文化图表中准确的标位,使城市以卓然自立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品格和灵魂。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以城市特质为主体,以主题文化空间布局为特征,构成聚集主题文化经济效益,主题文化文化效益,主题文化形象效益,主题文化品牌效益的地域空间系统。”

  ——同上

  这里有四个非严谨的学术问题:其一、“概念偷换”;其二、“玄乎化”;其三、“跑偏化”;其四、“逻辑自相矛盾”。

  第一、“城市主题文化”——“城市文化的主题性”。仅从汉语语言的基本规范上看,“城市主题文化”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的主题性”。所以,说“城市主题文化”开门见山就说“城市文化的主题性”明显是“概念偷换”。

  第二、“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概念还没有交代清楚,怎么来谈它那神乎其神的“价值理性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三、“城市主题文化”=“系统工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母体语言”告诉我们,“城市主题文化”的核心词是“文化”,而“文化”本身不可能等同于“系统工程”。所以,“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显然是一种“低级病句”。

  第四、既然“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文化的主题性”,这种文化的主题性又“是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主题气质的基本特征”,那么,付先生又何以“大叫”城市特色危机,又何以要“大做”主题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呢!其实,我们的城市特色危机恰恰说明,我们的很多城市并没有城市文化的主题性,没有凸显“主题风格、主题气质的基本特征”。

  虽然“城市主题文化”概念是由付先生首先提出的,虽然这个新概念有重大学术价值,但是并意味着这个概念属于付的“专断领域”,也不能因此而不遵从汉语语言的基本规范随意阐述这个概念。

  其实,综合考察研究付先生的主题城市建设理论,本着简约明了的科学原则,个人以为可以对“城市主题文化”概念作如下定义:所谓城市主题文化,指植根于城市自然历史文化土壤,并被城市主体(以城市决策者为代表)发掘、提炼、确立为城市个性化、特色化建设发展主攻方向的城市文化。其目标就是建设各具特色(付的理想)的主题城市。而主题城市的建设过程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比较丰满、主题特色比较突出、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的时候,“城市主题文化”就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城市核心价值和灵魂价值的文化形态……使城市以卓然自立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品格和灵魂。”


  二、关于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考”与“量”

  在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中,城市主题文化的科学定位是一个首要、关键的基础理论问题。然而,作为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的奠基者——付先生对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给出的理论同样也是“玄而又玄”的:“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就是从城市自然景观特质、人文景观特质、经济环境特质中,按照原创性、特质性、系统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主题。之后判别和界定出这种主题在城市发展中所承载的功能有多大,……表现得(的)维度有多高,……叠合的层次有多厚,……刻画的痕迹有多深,……渗透的边际有多宽,……囊括的要素有多全。如果这些因素都符合了主题文化的条件,那么这个城市就应该以这个主题进行城市主题文化战略定位。”

  ——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战略》“第六章对策与措施”

  ——//www.citysuc.com/

  其实,付先生的这段阐述主要有两层意思,用简约明了的表达方式说就是:前一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城市本身的考察,来发掘、提炼城市的文化特质,从中发现城市的特色文化”;后一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评估考量某种城市特色文化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可能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最终看把它作为城市主题文化是否合适”。所谓“原创性、特质性、系统性……”是付先生就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特征所给出的规定(见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战略》第四章“城市主题文化内涵与基本原理”——同上)。个人以为,把“特质性”或“特色性”作为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可以的;而把所谓“原创性”作为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未免太绝对、太高了。就国内外的绝大多数城市来看,其城市文化源流构成一般都大同小异,只不过有的城市可能历史更长些、积淀更厚些、特色更显些。严格意义上的“原创性”文化只在文化的具体形式、内容、方式领域而存在、而发生——如新型文化业态、新的学科理论、新的科技发明等,而在城市文化大的层面上,大多是社会化传播、发育、传承、发展的结果。即便是“五小民族”的特有民俗文化——如达斡尔民俗文化,仅在我国的黑龙江、新疆的许多城市也都大同小异地存在。而且,它在现代意义的城市出现以前就广泛传播、分布于各个地区了,哪个城市能说是自己“原创”的。反过来,纵观付先生极力推崇的那些所谓世界名牌主题城市,其主题文化又有多少是该城市本身“原创”的——比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我们知道,早在维也纳城市出现之前,音乐文化就已经产生几个世纪了——音乐文化并不是维也纳的“原创性”文化,但是,并没有阻碍维也纳建设、发展、成长为世界名城——“音乐之都”。

  这里,依据本人的创新探索,就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问题阐述个人的观点:核心是“考”与“量”的科学把握。

  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提出:“主题就意味着要有一个共同的概念……让城市有一个理想,一个主题,这是新世纪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从理论上说,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通常是从城市主题理想的定位开始的——主题理想规定着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理想的定位,犹如人的人生理想合理确定,理论上说都有“考”与“量”的科学把握。所谓“考”:就是考察自己,考察环境,甚至考察世界。考察自己,就是考察自己的遗传特性、个性特长——即城市的文化源流、文化积淀、文化特色——看你是“哪块料”;考察环境、考察世界,就是考察分析自己特长、城市文化特色的比较优势——看你可能是“哪块料”。所谓“量”:就是估量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即估量拟作为自己奋斗方向、城市文化建设发展主攻方向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包括在城市未来发展本身的“可做为度”——如付先生所论;也包括这些“作为”对外部世界可能形成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考”与“量”有机结合,从中做出最佳抉择。城市主题理想确定了,城市主题文化也就自然被规定下来。比如“音乐之都”——“音乐文化”;“影视之都”——“影视文化”;“园林之城”——“园林文化”、“休闲之都”——“休闲文化”等。

  这里,“考”与“量”的科学把握都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考”的科学把握——你根本就不是“那块料”、或者与外面世界比你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即便你确定这方面的主题理想,也大张旗鼓地为这个理想奋斗了,到头来你可能还是“一事无成”——永远是“别人的影子”——比如,近年来,许多建城时间较短、历史文化(过去时意义上的)积淀较薄、文化特色不突出的城市都在“千方百计”地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实,即便“创建”目标实现了、国务院批准了,你也不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庞大家族的“小弟弟”。而没有“量”的科学把握——你的性格、家庭条件、环境条件决定你在自己的志向上不可能有多大作为,或你的志向本身在时代背景和未来潮流中已经是“日薄西山”了,你还能有多大“出息”——比如盐城因盐而名,近现代曾是名符其实的“盐渎文化主题城”,目前也有比较厚重的“盐渎文化”积淀。但是,众所周知,“盐渎文化”如今已是“穷途末路”了,所以,要大举复兴“盐渎文化”,再造现代“盐都”就未免太“傻气”了(当然,盐城人并没有这么傻、这么做)。

  实践上,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便捷操作程序应当是:城市文化源流构成考察——城市特色文化发掘——城市特色文化“考量”——城市主题文化与主题理想抉择(专家研讨——政府决策——全民公决——城市立法)。

  让一个人有一个理想,一个主题比较容易,而让一个拥有几十个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几百万上千万人口的城市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理想”、“主题文化”就实在是件难事了。城市主题理想、主题文化的确立以及城市主题化建设的实施,是一个关乎城市未来命运和子孙福祉的大事,所以,在当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城市主题理想、主题文化的确立,绝不是城市决策层、城市规划师、乃至专家学者可以独断的,必须广泛宣传发动,让广大市民知晓、参与,在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启动“全民公决”法律程序来进行最终的“拍板”。


  三、关于城市主题化与城市多元化

  我们的国人有一种不健康的习惯:“爱走极端”——“一说什么东西有毛病,那就坏得不得了;一说什么东西好,那就奉为至宝、绝对真理”;往往以“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结果形成新的错误。面对当前国内“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大吵大做”的形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反思“城市主题化建设”必然触及的一个有关城市基本使命的重大战略问题——“关于城市主题化与城市多元化”的关系摆布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在第七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致辞时表示:城市和文化应该多元化发展,……世界文化多元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2009-11-12 15:53来源:东方网作者:钱程灿曹磊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是人类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经济模式是关怀人、陶冶人。城市的意义在于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这大概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

  ——引自付宝华《二十一世纪已进入城市主题文化时代》(2009年4月发表于新浪网或见——//www.citysuc.com/)

  实际上,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城市——即便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城市,也大多有多元的文化源流成分。特别是历史悠久、多元文化积淀比较厚重的大型城市,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就更加突出。所以,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是城市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而正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不管城市建设发展采取怎样的方式、模式,合理“贮存、流传、创新”城市的多样化文化生态,是城市的“基本使命”。

  个人研究认为,“以城市主题文化统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经营”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理论之所以在当前受到国内国际的大肆推崇,根本原因在于当今时代日益白热化的城市竞争背景以及竞争手段的文化化转型。基于“规模化效益”、“集群化效应”理论与大量的实践经验,本人丝毫不怀疑单元文化集中突破式的“城市主题化建设”实践在快速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核心竞争力上的巨大功能——特别是那些先知、先为,率先占得市场先机和某一特色文化战略制高点的城市。但是,建设“主题城市”——快速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的,而忠实履行“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城市基本使命则是更重要、更基本的。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战略性问题——在城市主题化建设中如何处理、摆布好“城市主题化与城市多元化”的关系。

  不难看出,在付先生的“城市主题化”建设理论中,一个城市拟确立的“城市主题、城市主题文化”是“单元的”、“唯一的”——惟其“单元、唯一”才堪称“主题”,才便于旗帜鲜明、集中突破。这样,一个城市可能有的“次主题文化”、“次次主题文化”就必然要被“忽视”、“冷落”——好在我们还有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法规作为底线。但是,即便是不再犯以往的“强暴城市”罪行,而对这些所谓“非主题文化”遗产仅仅限于“贮存”的底线,也不意味着忠实地履行了城市的基本使命(谁来管这些文化的“流传、创新”?)

  实际上,对于一个年轻的中小城市来说,要确立一个“单元、唯一”的城市主题文化、主题理想是比较容易的——“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图画”。而就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元文化积淀都比较厚重的大型古城来说,要想确立“单元、唯一”的城市主题文化、主题理想,不仅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尽合理的”。正因为如此,这些大型古城至今没有形成“城市主题文化”的共识——“手心手背都是肉,许多都难分伯仲,哪个都难以割舍,都需要合理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否则,可能就会犯城市渎职的基本错误。

  由此可见,对于多元文化都比较厚重、特色都比较突出的大型城市、文化古城来说,在城市主题化建设上科学地确立并行的“多元化”(2-3个)城市主题文化、主题理想;或“金字塔”式(一级、二级、三级)城市主题文化、主题理想体系是更合理的、更可行的。如宁波的“书通古今、港通天下”(书城——书香文化;港都——港运文化),就是比较好城市定位。当然,一定历史阶段上,即便是大型古城,主题文化、主题理想定位也不能过多、过乱,否则也就真的失去了“主题”的概念意义与实践价值了。对于多元化主题并行定位的城市,在城市主题化建设中,要根据多元主题的历史基础、文化特点,搞好多元主题文化集中表现的空间、领域、形式、载体布局规划——以形成规模、集群、集聚效应,最终把城市建设和打造为由多元主题城区构成的“多元主题城”。不能杂乱无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不是我,你亦非你”。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要急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急于搞城市主题化建设而淡忘了城市的“基本使命”。不管采取怎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都要科学、合理、有机地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城市的文脉。让所有那些有益的“城市文化源流”竞相奔涌、竞相迸发、竞相辉映,以不断繁荣城市的精神家园。

  有的人终无大志,结果一生碌碌无为、默默无闻;有的人(如陈景润)只有某一方面的潜质特长,执着努力,结果成了著名的“专家”;有的人(如毛泽东)少年壮志,不懈奋斗,结果成了“一专多精”的世界级伟人。个人如此,城市亦然。

(2010-7-15 一稿)

  作者简介:李允光,男,汉族,1962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7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进修结业。曾任齐齐哈尔衡器厂助理工程师、《齐齐哈尔社会科学》(现《理论观察》)编辑。现为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地方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民进齐齐哈尔市委常委、市政协委员;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