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2011年黑龙江省多项医改措施剑指“看病难”
2011-03-28 10:08:17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彭溢 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3月28日讯 今年要确保新农合覆盖面和参合率稳定在100%和98%以上,同时,全面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确保各级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及时、足额到位;要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所有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

  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加强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加强新农合基本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

  我省要借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全省统一确定为每人次10元。

  要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体系整体效率,大力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使县级医院成为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带动乡村共同提高服务水平。

  要巩固和深化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帮扶机制。加强县级医院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安排一批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省内5家三级医院与对口的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就医。所有三级医院都要实行预约诊疗服务,完善预约诊疗制度,优化门诊流程,缩短群众候诊时间。推行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都要推行65岁以上老年人“绿色健康”就诊就医通道。

  规范医疗机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追踪管制,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

  “村医院”建到农民家门口

  早春里的海伦市,通村路上的积雪还未消融,然而这乍暖还寒时刻的暖阳早已照亮在乡亲们的心中,他们激动地说:“现在看病不用跑老远的路了,在家门口就能看,还挺便宜,真是贴心啊!”

  在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远望去,院落里的一幢白墙二层小楼与周围村民的住所相比,显得十分整洁干净,进入其中,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计划免疫室、药房依次排开,室内雾化器、紫外线灭菌灯、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锅一应俱全。

  “这是真正标准化的村卫生所,今后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要按这个标准建。”胜利村卫生所所长戴祥对记者说:“这个诊所的地皮是村委会无偿提供的,共占地300平方米,除了政府的补贴外,我们只拿了很少的部分,现在像这样的卫生所在海伦市几乎村村可见。”

  海伦市卫生局副局长刘晓辉向记者介绍说:“前些年,乡里的诊所多为‘家庭式’,医疗设施简陋,村医数量少且行医技术不高,有的村甚至没有村医疗卫生设施,更没有村医,农民看病真是难呀!”

  “自从村里有了卫生所,可解决了大问题啦!”行医20余年的医生老梁告诉记者:“村民来卫生所看病,挂号费、听诊费、测血压等全都免费,如需要打针、吃药,所里会加收15%的费用,考虑到农民的收入问题,我们尽量选择进一些既便宜又实惠的药,而且现在,我们行医规矩多了,有处方存根,有诊断记录,一切都照着正规医院来做。”

  采访时,记者遇见村民阎清江来卫生所取口服药,今年62岁的阎大爷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十余年,十年间他要经常到镇医院点滴开药,“每次看病来回要两个多小时,路费就得百八十元,过去看病跑远路不说,输几天液少说也得二三百元。”阎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好了,家前院就是卫生所,天天都来量血压,点滴加开药只花了100多元,新农合还给报销一部分,真是省了不少钱呐!”

  近日,海伦市共合镇的村民王忠富患急性阑尾炎,在镇卫生院顺利施行了手术,一周后痊愈出院。王大爷告诉记者,他这次手术的费用是1000多元,新农合给报了350元,自己花了600多元,而在以前,镇卫生院根本无力开展此项手术,要是到市里去看,病情耽误了不说,费用肯定比镇卫生院贵不少。

  “前些年,冬天病房里冷冰冰的,现在好多了,卫生院通了暖气,患者冬天看病再不用受冻了。”共合镇卫生院院长黄永刚告诉记者:“自从搬进新的卫生院,政府给我们添置了不少医疗设备,从前年开始还开办了住院业务,农民的一些多发病可以直接在镇里治疗了。”

  刘晓辉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我们针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全面武装,兴建业务用房万余平方米,添置医疗器械设备800余件,全市28所乡镇卫生院全部配齐了B超机、X光机、心电图机、尿分析仪等先进的大型诊疗设备,建起了标准化的急救室、手术室,还装备了疫苗储备冰箱和冷藏包,如今农民生病不用进城就能得到有效治疗,使医疗成本大大降低。”

  医疗条件改善了、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参合农民的报销比例不断提高,这些实实在在的转变使卫生院的门诊量节节攀升,却未能让医院的年收入随之增加。黄永刚告诉记者:“过去,医院整天就在琢磨怎么赚钱,现在实行全额拨款计效工资,可并没有影响到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虽然没有以前挣得多了,但卫生院现在有医保、社保,工资也有保障。”卫生院医生郭芳笑着对记者说:“这两年,镇里还组织我们去上级医院实习培训,回来以后为患者看病更顺手了,乡亲们满意了,我们干得心里也踏实!”


 

  医改成果要最先体现在基层

  “今年,全省城镇居民医保补助资金将提高到2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由15元提高到25元。”省卫生厅副厅长魏新刚针对今年医改目标任务的实施情况向记者介绍说:“2011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3年任务的攻坚之年,作为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从2009年启动至今所取得的经验、成绩全部都来自于基层,所以今年医改的成果也要最先体现在基层。”

  据魏新刚介绍,今年要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新的筹资政策衔接工作,确保各级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及时、足额到位。此外,要提高基本医保经办管理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结算。配合有关部门,发挥新农合对医疗服务的引导和对医疗费用的制约作用,医保支付比例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要强化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建立完善新农合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依法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的处罚力度。

  “从今年2月18日开始,我省所有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对基本药物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魏新刚介绍说,我省要借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在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新农合支付比例。

  同时,要完善编制管理,尽快完成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实行定编定岗、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绩效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公立医院改革是今年医改任务的重点,其中县级医院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魏新刚告诉记者,要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体系整体效率,大力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使县级医院成为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带动乡村共同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各级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惠民项目,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实惠。要制定和落实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规范医疗机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追踪管制,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加大对“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以七台河和省内四个试点城市及单位为重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研究制定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的临床路径,累计要达到300种,覆盖绝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并推行电子病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管理。

  百姓看病难到底难在哪儿?

  “一场大病,积蓄全光。”是广大农民怕到医院看重病的真实心理。近日,记者在走访哈尔滨市一家大医院时得知,一位农民被确诊为癌症后,在家人的搀扶下默默地回家了。“俺们不是怕借钱看病,而是怕欠了一身债,人也保不住。”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省城几家大医院,在百姓的抱怨声中,探寻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所在,发现百姓看病主要有四难。

  难点一:怕到大医院看大病筹钱难

  记者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的呼吸内科病房里,看见瘦骨嶙峋的李大爷正侧躺在床上。他的儿子李胜军告诉记者:“这两天俺爹已经能下地走路了,刚来时是俺们哥仨轮流架着来的。”提起来医院之前的情形,李胜军还心有余悸:“年前,俺爹总是觉着胸口疼,胸前肿得老高,喘气都费劲,村里人怀疑是得了癌症。俺们出门时,俺娘哭着送出了一里地,她是怕再也看不着俺爹了。”说着李胜军的眼圈红了,“如果是癌症,俺们肯定看不起。刚开始,俺们听说大医院看病贵,排队时间还长,为了省钱,俺们就跑到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去看,结果那里看不了,还是建议俺们来这儿。医生检查后说俺爹得的是脓胸,俺们松了一口气。”

  病是能治了,可李胜军一家人又为医药费犯了愁。李胜军说,父亲住院20天了,医药费花了2.4万元,除自家积蓄1.4万元,向亲戚借了5000元,叔叔帮忙抬了5000元,这5000元得按一年一分利(1%的利息)还。估计这些钱也不够,还得再想办法借。“俺两个弟弟都过了30岁,还没结婚,就是因为俺家没钱。”李胜军说,父亲住院期间,兄弟三人轮流看护,为了省钱,他们没住旅店,而是花95元买了一张床,三人轮流睡,没轮到的就坐在地上,靠着墙边眯一宿。

  “你爹没参加新农合吗?”记者问。李胜军说,“前两年俺家六口人都参加了,结果谁也没得病,今年涨到30块钱,全家得180块,俺爹就将户口藏起来,谁也没让参加。现在俺爹也后悔了,回家俺们就参加新农合。”

  记者手记: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虽然农民参加新农合的费用从15元涨到了30元,不过今年在当地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将由60%提高至70%。即使一年没生病,年底也可以用这30元钱买日常用药。李胜军家如果参加新农合,此次花费2.4万元,可以报销30%,即便如此,李大爷的医药费仍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全家人身上。“俺们也不想往省城大医院折腾,但是这样大的病俺们那根本看不了。”李胜军希望,政府对百姓看大病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难点二: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找“专家”难

  看大病需要找专家,看小病同样也得找专家,但在普通百姓看来,这实属无奈之举。3月4日上午,在哈医大一院耳鼻喉科,记者见到了绥化市农民王洪涛和他的妻子,他妻子是来看嗓子的。“为什么专程跑到哈医大一院来看?”记者问。“我们也不想大老远跑到大医院来,可是我们那医生看不好呀。这都难受半年了,她吃西瓜都觉得噎。”王洪涛气愤地说,他在当地医院看了3次,医生说是神经性的,给开了一些消炎药,吃完后仍不见好。为了能早到医院找个好医生给看得明白点,当天凌晨3点多,王洪涛就带着妻子从绥化出发了。他们先去了哈医大二院,通过熟人介绍找医生看上了,医生说就是有点炎症,让吃点消炎药。王洪涛心里还是没底,又带着妻子赶到哈医大一院,挂上了当天下午的最后一号,经医生诊断是咽喉炎。王洪涛这才带着妻子开了药,回绥化了。

  同样等待看嗓子的哈尔滨市阿城区市民李雅文,被安排由A医生看,但在等待的一个多小时中,她发现A医生看得太快,平均一位患者不到五分钟,而B医生相对慢些,她担心A医生看得不够细,便去找护士想换医生,结果被拒绝。后来记者询问医院门诊部的负责人,得知A医生看得快是由于其经验更丰富。

  记者手记: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言: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王洪涛带着妻子来省城看病,是由于当地优质医疗资源不足,而接连来到哈市两家大医院看嗓子,也表现出对医生们医术是否高明、是否认真看的担忧。对于哪位医生是真的“专家”,患者们实在是搞不清楚。而即使对大医院也无法完全相信,但只要有点经济条件,老百姓还是会来到大医院让“专家”给看病。老百姓希望,一方面,家门口的医院能尽快提高医疗水平;另一方面,大医院的医生、专家们能认真诊治,不辜负老百姓尚存的信任。

  难点三:进了医院得等排队难

  挂号需要排队等,看门诊需要排队等,做手术要排队等,住院也要排队等,连休息大厅的座位不排队都坐不上,这是哈尔滨市几家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写照。在哈医大二院住院处,记者看到走廊两侧已排满了床位,记者侧身从其间走过,看见患者们缠着绷带的、打着点滴的、吃饭的、休息的,都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令人喘不上气来。在同样拥挤的哈医大一院耳鼻喉科,记者看到100多位患者及其家属在等候。记者随机问了五位患者,他们都是早上8点多就赶到医院挂号。家住五常市牛家乡的农民何宪君说,“我早上6点半从家出发,8点半到的医院,排在36号。”何宪君有点着急,他说希望能早点看上,好赶上下午回乡的汽车,不然住旅店还得花钱。“这儿有6个诊室,却只有两个医生在看病,这么多患者,就不能多来几个医生吗?”何宪君抱怨道。

  当天下午,记者找到了哈医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张淑杰,她坦言:“医生不够。”医生们既有出诊任务,又有教学任务,既要提高医疗水平,还要搞科研。早上查病房,上午出门诊,下午做手术,半夜写论文,是很多医生生活的常态。“一边是大医院人手不够,而另一边是一些优秀的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生想进大医院却进不去。为什么不多招些医生?”记者问。张淑杰答道,没有名额,现在已经超编了。

  对于百姓普遍反映的病房得排队现象,张淑杰说,我们住院处以前2600张床位,2010年底新住院处建好后又增加了1500张床位,现在仍然不够用。我们马上要实行预约挂号,希望可以缓解一下目前的紧张状况。

  记者手记:大医院人满为患不足为奇。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排队难还出现了一些人为因素。网名为小梨猫的哈尔滨市民就在网上发帖讲述了自己在大医院“进病房难”的经历:“不幸得了葡萄胎,去了哈尔滨某家医院,护士给我安排住在走廊,可是屋里明明还有床位,后来经病友提醒,我给了护士长200元才让我进屋。”这种“收钱下菜碟”的情况,老百姓反映的不在少数,还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政策严厉管理。

  难点四:“天书”药方看不懂明白消费难

  来省城看病的通河县农民刘子玉今年75岁,家里条件还不错。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他在当地镇医院看感冒的生气事儿。那次在镇医院,医生询问他的病情后,就同时给他开了治感冒、消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药,总价1200多元。药方上有很多英文字母和符号,看得他一头雾水,便问医生每种药的药名和单价,医生没有告诉他。刘子玉说,他拿着药方去私人诊所,结果那里的大夫也看不懂这个“天书”。他为了早点治好病,只好返回镇医院开了1200多元的药。

  记者手记:目前我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正在基层医疗机构有序推开,然而医生手写的“代码”药方、“天书”药方,却仍然是百姓无法“明白消费”的症结之一。在此轮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同时,是否能彻底终结“天书”药方这一顽疾,我们拭目以待。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