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0年11月18日至19日,中组部干部三局会同工信部人教司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党委换届考察。期间,考察组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先争优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了《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先争优情况调研报告》。中组部副部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先争优活动指导组组长李建华同志在调研报告上批示:建议工信部在直属院校推荐哈工大经验。中组部部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李源潮同志圈阅同意。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黑龙江省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徐泽洲同志批示:哈工大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得很有特色,很有成效。要总结、交流、借鉴。现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先争优情况调研报告刊发,供各地、各单位学习借鉴。
精神引领典型引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先争优常态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先争优情况调研报告
近日,中组部干部三局会同工信部人教司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党委换届考察。考察期间,发现这个为共和国发展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军工院校,长期以来以哈工大精神为核心,将崇先尚优的理念全面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创先争优方面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氛围、一项优良的传统和一套系统的办法,推动学校屡创佳绩、人才辈出、先进涌流,令人倍感鼓舞振奋。就此,考察组以设问求答的方式,对该校创先争优常态化情况作了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问之一:哈工大精神从哪里来?
哈工大偏居东北一隅,既不占天时,更不占地利,但发展动力却经久不衰,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在哈工大,听得最多的就是“八百壮士”。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支持哈工大发展,从全国“选苗子、拔尖子、摘桃子”,来自祖国各地的800多位年轻教师齐聚这个冰天雪地的北荒之地,承担起了主要教学、科研任务,他们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就是这批年轻人,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为哈工大发展书写了壮丽篇章,为哈工大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哈工大“八百壮士”。岁月荏苒,第一代“八百壮士”已经成为历史的印记,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八百壮士”却不断破茧而出,成为哈工大教职人员自觉的定位和追求,并不断将这种精神的力量传递给莘莘学子。2007年校庆前夕,校党委集中全校智慧,将哈工大精神总结凝练为“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哈工大校友、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这样说:“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母校历经风雨、成长壮大的重要支撑,是母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学子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坚持精神引领,使全校上下追求先进和优秀成为一种惯性,是哈工大历届党委持续不断的着力重点。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校党委提出“凝聚新的八百壮士,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在全校形成了发扬“八百壮士”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潮。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为进一步弘扬哈工大精神,学校将一所百年建筑改为校史博物馆,使哈工大先进人物和辉煌历史在这里沉淀,使哈工大精神在这里浓缩和凝聚。校党委还组织编撰出版了《二十世纪哈工大人》、《八百壮士系列丛书》等书籍,传播优秀哈工大人的事迹。在哈工大精神的引领下,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实践、追求与责任在学校里得到很好的对接,使每一个哈工大人都为此而鼓舞,为之而奋斗,哈工大精神也在口口相传中不断得到了发扬光大。问之二:哈工大的人才“墙脚”为什么不怕挖、挖不垮?
建校90年来,哈工大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80余位大学校长、百余位两院院士,还有很多学术科研骨干。在人才输送上,哈工大历来都很“慷慨”,只要国家需要,就送出最优秀的人才。在这一点上,校长王树国自信满满:“哈工大的人才‘墙脚’不怕挖,也挖不垮”。这种豪气来自哪里?哈工大人坚信,只要人才成长的基因在,哈工大的人才就会不断涌现。这个基因就是哈工大精神,哈工大生生不息的繁衍,就在于哈工大精神的基因从不变异,他们把先进典型作为哈工大基因的分子片段,通过典型示范,实现了哈工大精神基因的精确复制。多年来,校党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树立先进典型人物,并将典型固化为符号,锻造成经典,使哈工大精神具体化、形象化,马祖光院士就是这众多符号中的一个。学校组建了马祖光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了电影《马祖光的24个小时》,推出了原创纪念歌曲《你是光》,开辟了“马祖光院士纪念园”。校党委还将马祖光院士的先进事迹作为新生入学、新教师培训的重要教育内容,被称为“入口处的思考”。马祖光院士的精神被传承和延续着,“做人就做马祖光院士那样的哈工大人”已经成为哈工大师生的共同追求。
正是因为传承了这种基因,越来越多的哈工大人加入了新一代“八百壮士”的行列。他们不图功名,无私奉献,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佳绩。哈工大小卫星所牵头研制发射了两颗“试验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连战连捷的纪录。小卫星所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小卫星总设计师曹喜滨教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在小卫星所这种群体典型的引领下,一大批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应运而生,形成了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0个国防创新团队,形成了人才成长和创新成果增长的良性互动局面。某高校负责人几次带队到哈工大学习调研,最后不无遗憾地表示:哈工大的做法可以学,哈工大的人可以挖,但哈工大的精神学不来、带不走!
问之三:哈工大的先进典型为什么涌流不息?
多年来,哈工大的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既有潜心治学、甘为人梯的科学巨匠,协同攻关、成果丰硕的创新团队,也有勤恳踏实、热心奉献的服务人员,积极向上、勇担责任的青年学子。仅学生层面,近年就涌现了以全国三好学生标兵杨振岭为代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群体,以全国博士支教第一人陈苏为代表的“全国百支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群体,以持续捐献稀有血1.9万毫升的张健同学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群体,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佳为代表的自强不息群体,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王健楠同学和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团队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群体,等等。在哈工大,随处是先进,遍地是英雄,每个人都可能成长为典型,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这一状况,被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哈工大现象”。
哈工大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的秘诀在哪里?长期以来,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育、选树、宣传典型的机制,形成了“崇尚典型、关爱典型、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一是建立和丰富校院班三级榜样库,形成“学校有英模、院系有榜样、身边有先进”的局面,截至目前,录入榜样库的先进典型已达310个,其中主题教育类128个、科技创新类51个、志愿服务类44个、西部计划支教类16个、社会实践类43个、自强不息类28个,形成了“行行有典型、时时有榜样、人人有标杆”的良好氛围。教师们常说:“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学生们常说:“我就住在英雄的隔壁。”二是形成丰富多彩的表彰方式。学校不仅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三好表彰、五四表彰、七一表彰等常规表彰方式,还有社会实践表彰、校庆活动表彰等专项表彰方式。最近学校还特别组织了创先争优主题合影仪式,校党委书记、校长率校院领导和知名教授代表与校优秀集体和个人标兵一一合影,成为近期校园热议的话题。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自我设立评价标准、自我命名个性奖项,如优秀团员评比就出现了仙人掌奖、阳光使者奖、柳暗花明奖等个性化奖项,所有奖项都由参评者自我总结、自主申报、专家点评,使评奖评优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建立了以评奖促发展、以评优挖潜能、完善组织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形成了人人追求先进的自我完善机制。三是宣传典型经常化。仅争创活动开展以来,就已累计举办“青春的选择”等先进事迹报告会21场,举办“榜样的力量”等先进事迹展览4次。把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如“工大精神•薪火相传”新生专题报告会等,让师生一踏入校门就能受到鼓舞和熏陶。在开学典礼、授位仪式、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都安排先进典型精彩亮相、发言领誓。各院系也注重以先进典型激励师生,如交通工程党支部召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优秀你我都在路上”主题组织生活会;电气学院召开“青春•传承•责任”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收效明显。
从哈工大身上,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创先争优常态化带给一个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崇先尚优的哈工大精神是其事业发展、典型辈出、人才涌流的不竭源泉,有精神的哈工大也一定会带给国家和民族更多的成就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