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师傅在巡视设备
生活报10月17日讯 “没想到你们还真来了,已经好几年没来过生人了。不瞒你说,上一次来生人是2007年的9月份,局里的维修作业人员来更换主变压器,要不就我们四个人。”深秋的一天,尽管事先打过招呼,组长张云肖看到记者到来,还是表示出惊讶。
张云肖和王廷凯所在的66千伏213变电所坐落在张广才岭的群山中,隶属于哈尔滨电业局,但是距哈尔滨300公里,距五常市119公里,要走上百公里山路。
变电所的建筑是一个带地下室的平房,门口几级铁台阶上的扶手有一半都已经锈蚀掉了。一间值班室、一间厨房,这是值班员的生活空间,除此而外,陪伴他们的就是高大的变电设备和控制设备。
每天6时开始,他们每隔四个小时要进行一次变压设备巡视,到20时,五次关系到供电安全的巡视是他们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内容。
跟着两位值班师傅,记者参观了主控室、高压室以及高压区。
“一次套管正常、主变温度正常、油位正常、引线无松动”,这几句工作用语他们每天都要重复5遍,但每一次检查他们都像第一次一样一丝不苟。
张师傅满脸严肃地对记者说:“别看俺们这儿地方偏,却要负责半径40余公里区域的供电,包括五常市冲河镇及林业部门的4个林场,出点啥事可不得了。”
最常吃的口粮
是方便面
中午,巡完设备,张师傅洗了把手,走进厨房。
因为邻近周末,上周带上来的菜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张师傅从柜橱里拿出了方便面,这也是他们最常吃的口粮。拉开抽屉,记者看到里面是满满一抽屉的方便面和挂面。面熟了,两位师傅一人一碗,就着咸鸭蛋吃起来。
变电所里总共四个人,两个人一组每周倒一次班。可是一到冬天,崎岖的山路上积雪有半人高,车辆无法通行,每周一次的班车时常变成两周甚至一个月一次。漫长的值班中,方便面是最主要的口粮。
要“移动”着才能找到信号
“俺们这里最邪乎的是炸雷,那雷打得你们在城里肯定没见过。”王师傅说。燎糊边的窗帘和被崩掉碴儿的暖气片都是炸雷留下的。
变电所位于山包上,再加上周围的变电设备,所以特别招雷电。变电所周围立了两根避雷针,仍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每到下雨打雷,就得关窗、关灯、拔插销。
在这里,只有第三级台阶靠近右侧扶手的位置可收到断断续续的信号,于是,这里就成为了手机电话亭,举起手机左晃右晃,偶尔收到或者发出一条短信,心情异常激动。
张师傅的女儿今年高二,放学晚,需要家长接。“我真希望天天见到孩子,接她放学。”这是张师傅最大的愿望。
挑一担水得走4里山路
次日5时许,王师傅扛着扁担,挑着两个空桶向4里外的山村走去。当天,轮到他挑水,挑水标志着变电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据介绍,随着五常市冲河镇供电负荷增长,哈尔滨电业局将于明后两年在冲河镇新建一座变电所。届时,服役35年的这座老变电所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王师傅说,他盼望着这一天快点到来,当然,他还要在深山变电所里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者手记
承受寂寞 也是一种伟大
没有手机信号,没有水,没有市场,没有商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他们自愿放弃闹市的繁华,选择驻守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他们的生命之花犹如映山红,开在孤寂的山坡上,却绽放得异常艳丽、辉煌。
“映山红呦映山红,英雄儿女呦血染成。”车过七峰岭,就能听到变电所值班组长张云肖那嘹亮、悠扬的歌声。离开哈尔滨两个多小时后,记者一行的汽车钻进了张广才岭的群山峻岭,走了一百多公里,不知过了多少条羊肠小道和胳膊肘弯,才抵达213变电所。
爱唱高亢歌曲的张云肖站在院子里,与他在一起的还有值班员王廷凯。
山区的清晨很凉,与王师傅一起去挑水,记者冻得瑟瑟发抖。采访当晚,记者住在山下的老乡家里,睡在火炕上,透过窗户望着满天的繁星,感受着山村的寂静和变电所的值班员们日复一日执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平凡与伟大。
山区变电所早晚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执著的精神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