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0月18日讯 一车车满载收获的果实往回运,农民的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近日,记者来到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和平村采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杨闯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看样子收成不错,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今年,和平村在1.05万亩村集体耕地全部实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利用麦豆地调茬时机连片种植了马铃薯、南瓜、水飞蓟等六大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和平村紧依讷谟尔河畔。近30年来,这里的农民一直靠种植大豆为生计,劳动力剩余,生产力低下,歉收亏收是经常的事。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三个月种田,三个月干闲,三个月耍钱,三个月过年”是当时的形象写照。
土地怎样增产?农民如何增收?在看好土地规模经营的广阔前景后,2008年,村里组建了农民经济合作协会,入会成员47户,开始了土地连片种植的尝试。当年立竿见影,入会农民投入少而收入却提高了。
2010年,协会正式更名注册为“五大连池市和平强民小麦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475户全部入会,合作社当年就落实“麦豆轮作”项目1.05万亩,全村土地都纳入规模经营,土地利用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合作社还推出“统一经营保底分红”的运行模式,即农户不用投入生产成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统一播种、管理、分配,秋季用本年小麦产量作为利润分配标准,合作社与农户2∶8分成。土地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了资源、科技的优势。2010年,在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情况下,合作社生产优质小麦1.5万吨,小麦单产250公斤,比全市单产提高了35公斤,亩增加效益74元。
规模经营让土地增产,种植结构调整促农增收,这一共识使合作社做出了更大胆的探索。今年,和平村强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已规模经营的土地全部连片种植了马铃薯、南瓜、水飞蓟等六种经济作物。水飞蓟已收割110多吨,马铃薯和南瓜也开始收获了。合作社副董事长袁国东高兴地算起账来:“按今年的市场价计算,一公顷白瓜子纯收入能达到8000元,一公顷马铃薯纯收入1万元,一公顷水飞蓟纯收入1万元,而一公顷豆麦的纯收入仅有4000元至5000元左右,豆麦种植转为经济作物后,每公顷地的收入提高了两倍!”目前,这几种经济作物都实现了订单销售,南瓜、胡萝卜销往台湾;白瓜子销往佳木斯地区;马铃薯、水飞蓟销往附近的二龙山和尾山农场。
规模经营解放了剩余劳动力,扩大了农民增收的途径。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农民放开手脚去赚钱。现在,和平村出去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出不去的在家搞起了养殖、加工等。村里也想尽办法来安置他们,在大连建劳务输出基地,在黑河西岗子镇建立奶牛养殖基地,正在建设中的油厂、饲料厂马上即可投产,另外,省农业开发办还投资2700万元在村里建了一个矿泉水厂,可解决200多人的就业。49岁的徐凤山一家每年除了合作社固定的6000元左右的收入外,在外打工、做零活的收入也有1万多元。他说:“现在赚钱可比以前轻松多了!”
在合作社办公室墙上,一张规划图清晰地勾勒出和平村未来的发展思路。杨闯说:“明年准备把3000亩小开荒地也纳入规模经营,而撤村并屯后,合作社又将增加15公顷耕地,到那时,我们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会更加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