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孙东生:高度关注农业生态环境 确保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
2012-01-08 14:20:2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孙东生作大会发言。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高度关注农业生态环境 确保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

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 孙东生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受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大气、土壤、水分、生物等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的状况。农业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今年,我省粮食产量突破了1100亿斤,创造了“八连增”的辉煌成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得益于中央的支持、省委的正确领导、省政府的有力推进和农区干部群众的努力,也有老天的帮忙。同时,结构的调整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旱改水面积的不断扩大。但没有节制的旱改水引发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可能直接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的降低,可能直接影响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我省水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耕地亩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松嫩平原耕地面积占全省45.6%,水资源量占全省5.7%;大、小兴安岭耕地面积占全省13.1%,水资源量却占58.2%。水稻用水量是旱田的七倍,大量旱改水,需要大量的水,我省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95%左右。由于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标准低、不配套,流域性水利控制工程少,利用地表水灌溉农田的能力差,主要依靠地下水维系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地下水的快速减少。

  二是水体与土壤的污染危及农业生产质量与安全。由于化肥使用的盲目性和对化肥的过度依赖,我省化肥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长一倍还多。水稻施氮比其它农作物高52.7%,水稻生产的特殊性使化肥和农药极容易溶解和沉淀在稻田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是不可逆的,一旦被污染,就将直接危及这一地区的的生存与发展。长期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土壤品质退化和粮食减产,危及粮食安全。

  三是无节制的旱改水挤压了小品种杂粮的生存空间,威胁着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增水稻、扩玉米、稳大豆是我省粮食丰收的成功因素之一,但结构调整不能毫无限制。我省2007年水稻、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972.9%、106.2%、133.7%。水稻产量,1980年0.71亿斤,占粮食总产量1.1%;2011年450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40.3%。水稻面积的迅猛增长严重挤压了高粱、谷子、糜子、小豆等杂粮的生存空间。丰富的杂粮品种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省农业发展的优势,保持杂粮物种延续和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当代人一种历史责任。

  我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切实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此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农业种植结构,设立旱改水的前置条件。坚持以水定发展、以环境定发展,科学、合理地安排我省粮食产能和农业种植结构,应在地表水较充裕、具备能够有效利用地表水条件的地域方可进行旱改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切实保护好越来越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对适宜杂粮生产地区的优质杂粮种植应予以适当保护,避免优质杂粮物种的消失,切勿求一时之利、毁千秋之业!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控。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体系建设,构建“统一规划、监测、监管、评估和协调”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各类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进行预警监测,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定期对农产品实行抽查,加强农产品原产地追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监管,对以身试法的生产经营者予以有力惩罚,依法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加大力度控制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污染问题。目前,我省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好于中原地区,但是面临的形势也非常严峻。除了农业生产本身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外,工业和城市污染加剧向农业农村转移,一些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年产数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合理处理,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土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必须禁止可能对农村和农业造成污染的项目和企业向农村转移、落户农村。

  第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加快转变农业支撑方式。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寒地水稻滴灌旱作节水技术和气候变化应对技术研究,充分运用农业生态恢复和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制出更多低毒、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加快化肥替代,逐步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第五,加快转变农业保护方式,保护好我省丰富的优质杂粮种子资源。要改变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要强化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发展规划》,保护非转基因大豆和具有本省特点的杂粮品种。要高度重视、跟踪、评估国外基因物种可能带来的影响,防控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同时,必须大力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湿地,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改良,提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总之,高度关注、切实保护、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我们就能够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不断创造农业生产新辉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