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6245次列车纪实(二):省内最慢绿皮车 大山里的“铁路公交”
2013-04-26 09:34: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吕博 姜海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2013年3月中旬,随着铁道部的完美谢幕,中国铁路总公司顺利接棒。4月21日,哈尔滨铁路局实行常态化春季调图。这是铁道部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的首次调图。从此次的调图的情况显示,以公益性著称的绿皮车仍然在活跃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全局89辆绿皮车仍鸣笛奔跑,为黑龙江省居民的生活提供着便利。

   就在我国版图的最北方,有一辆从齐齐哈尔至古莲的6245/6250次绿皮车,它是齐古两地间唯一的列车,也是当地人口中的“齐古慢”,它更是当地林区人民心中的“铁路公交”,每天它都准时地到达站台,迎来送往那些在山里等候着的百姓们……

这趟列车被当地的居民亲切地成为“齐古慢”。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傍晚时分,窗外景色。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东北网嫩江4月26日讯 题:省内最慢的绿皮车大山里的“铁路公交”

  记者王蕊 吕博 姜海涛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铁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最具代表的旅客列车形象。如今,“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干线上几乎看不见踪影,但在支线、短途,以及长途慢速运输中还保有一定比例。

  哈尔滨铁路局共配属绿皮车1351辆,占全局客车配属总数的34.59%。全局共开行绿皮车89列,占全局旅客列车开行列数的40%。价格便宜、车站设置较密且小站居多,使“绿皮车”仍然是我省低收入居民的出行首选。

  现年43岁的吕冬玲,是6245次列车上唯一的一名女车长,自从27岁进入客运,就一直在这趟车上工作。让她没想到的是,在满是红皮车、高铁驰骋的年代,她与“绿皮车”一打交道就是18年之久,她的大半辈子都在这绿皮车中度过。

  6245次绿皮车全程运行时间为22小时26分,共923公里,沿途要经过松嫩平原、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极漠河。为了方便沿途的停靠点百姓,期间共停车83次,而全程硬座票价只有49元,被称作哈尔滨铁路局里最艰苦的一趟车。在吕冬玲的记忆中,自从她登上这趟车的那天,这辆只有6节的绿皮车上总是挤的、满的。  

  延伸阅读

  6245次列车纪实:省内最慢绿皮车 大山里的“铁路公交”


   “由于票价便宜,沿线的多数是小站,坐车的也都是农民、林区工人,或是偏远山区的百姓,硬卧车厢总是空空的,而那3节硬座车厢总是满员。最多的时候,全车运送了5000多人次,从车厢一头走到另一头就要十几分钟。”

为乘客检票的“吕大姐”吕冬玲。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吕冬玲说,列车停车83次,乘务员就要去开关门83次,整理83次行李,这跟许多G字头、Z字头的车比起来,工作量大的是不止是几十倍。“车上的人多,有时候没等乘务员拿着笤帚从车厢的一头扫到另一头,车就到站了,乘务员们马上就要去开门。关上门,又得帮着整理行李,还要忙着清理垃圾。

  虽然已是4月,进入春天,可哈尔滨铁路局的部分列车仍然处在长达8个月的焚火期内,直到5月15日才能停止供暖,6245次列车就在其中。车上仍然采用最原始的供热方式——烧炉子,这项任务没有其他专人去做,也是由每个车的乘务员来完成。  


   “我们的列车终点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古莲村,是中国路网的最北端,纬度高,气温低,到冬天时候,室外的温度将近零下50℃,老话说,这就是‘鬼呲牙’的天气,车厢门经常都被冻上。而我们要保障车内的温度最低16℃的标准。”吕冬玲说。

  自1973年开通后,这绿皮车已经运行了40年的时间,车体已经老旧,四处透风还不保暖,就是这样的条件,绿皮车上的温度总能达到20多度。

这趟老绿皮车却颇受当地百姓的青睐。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2011年,铁路部门为了减员,减少了很多车站的卖票业务,目前这趟列车经过的83个站中,只有23个是售票车站,剩下的60个车站则允许当地的老百姓们上车后由补票员补票。大量的运送客流、低廉的票价,让在这趟线上跑了7年的补票员李军成了车厢里最忙碌的身影。

  李军说,这趟车沿途的小站多,每隔十几分钟就到一站。如从齐齐哈尔站到高头站15分钟,票价1元钱;八方站到讷河站10分钟,票价1元钱,嫩江到加格达奇共4个半小时,票价仅10元钱。


 

  “现在比以前得多补200多张票吧,像是从加格达奇到嫩江期间,我就要验票4次,差不多能补500多张票。”李军说,有的乘客上车自觉找他补票,但还是有些人被动地等着补票,李军就得勤下去走走,有时候2个小时就要出去转一圈,差不多一趟乘务工作下来之后,他能补上1200多张票。

李军走一圈回来就要补上百张的车票。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由于车票面额小,李军平时补得最多的就是1元、2元的车票,拿着补票器到下面走一圈,一百张票就补出去了。“我们的票是100张一卷,一个月下来都3000多张,只有少数的时候是700多张。大伙常说我像是个公交车售票员。”

  记得以前有个快车组的车长来替吕冬玲的班,再见到吕冬玲的时候,那个列车长就一直跟她抱怨,“简直像老牛拉车一样,车上的时间太难熬了。”吕冬玲明白,这趟车跑得辛苦,车上时间长、工作量大,经过山区的地方,手机连个信号都没有,甚至有个工作人员还编出了一个顺口溜,“抬头看山头、低头看木头、手里拎着笤帚头、从这头扫到那头”,枯燥而乏味的重复工作恰恰是她们最真实的写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每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要进行铁路客车车辆更新、升级,淘汰一批“绿皮车”,由构造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

  吕冬玲是个经验丰富的列车长了,这十几年里有几次机会都可以调到快车组,可是经过几次思想斗争,吕冬玲都正式地拒绝了。“我也羡慕像去丹东那样的好车,知道他们工作强度小,我也心痒痒过。可如果大家都去跑好车了,这里的老百姓该咋办,总要有人来跑这样的车。”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如今林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公路拓宽了,机场建成了,到漠河的列车也增加到了三趟,但当白色的山头上冒出一股股地灰烟,山边的铁路上出现一个绿皮车缓缓地开来,山谷里响起咣当咣当地铁轨碰撞声,老百姓们便满脸的欣慰,安心地收拾行李出门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