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市第三十九中孟德智
2017-07-31 12:21: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孟德智生活照。

  他曾在农村中学任教十载,艰苦的环境让他更踏实的积淀了自己。他以身作则,要求进步,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男老师,他像母亲一样关爱和照顾着他的每一个宝贝,和孩子同住校,关注着他们的饮食起居,陪家人的时间却少之甚少。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坚如磐石的信念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心有正念,凝神润物,让孩子感到生机,感受到阳光。“教书先育人”是他的教学理念。“只有人做对了,人生才有价值,也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或许他正在做着一件普通的事情,但他肯定会做出不平凡的品味。

  苦心复劳逸,素位十载情

  坚守教育十余载,“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都说农村天地宽,但农村的基础教育却是最薄弱的。2005年,他光荣地成为哈尔滨市城郊一所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农村的留守学生和贫困学生居多,作为老师和班主任,他知道读书是这些学生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为此,他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十年来坚持家访,他的足迹遍及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次踏着泥泞,一直行走在家访的路上。为了能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他毅然选择利用周末义务给学生补习功课,给学生答疑,对学困生不离不弃,做到“学生在,我就在。”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深深的明白教育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意义。“孩子们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支撑他留守乡村的精神支柱。十年之间,孩子们对他的称呼,从最初的“孟老师”,再到后来的“孟爸爸”,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父亲胜似父亲。他把无限的爱与关心送给了她的学生。他像一枚红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好友曾问过他,为何能抛开大城市的优厚待遇扎根农村?“孩子们需要我!”他眉宇间透着深深的坚定,“总要有人做出牺牲,为什么不能是我呢?”对他来说,每天能看到孩子们,乃是他最大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他不知忍受了多少疼痛的折磨,在农村从教十载,他落下了一身病:嗓子经常痛得发不出声,糖尿病让他每天药不离手。家人劝他换一个工作,他却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和中共党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教好学生,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此,参加工作十二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逐步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一直担任班主任,先后六次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年担任教导主任的工作经历,两年半担任团委书记的经历,三年担任教学组长和五年学年组长的经历。

  十年如一日,他用自己宽厚的肩膀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天!

  二、半生云鬓改,老干扶新竹

  每天清晨,他坚持五点半起床,早早来到学校;晚上主动给孩子们补习功课,查完作业他才肯回家。每周他都要组织集体备课,还要带领组内老师进行课改试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等。这就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常人看来,这样干着实辛苦,但他认为只要能每天呆在学校,能看着学生一天天成长、成熟,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他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顾全大局;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开拓创新,甘为人梯,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流砥柱。

  孟老师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当好教师,如何培养真正的人,这是他最关心的!每学期他都要为自己制定规划,实现什么目标:每个月要做什么语文教学研究,每星期要读什么专业书,每天要和几个学生谈话……这在他看来比什么都重要得多。所谓厚积薄发,也正因为有他如此的执着追求、潜心研究,也才有近年来的骄人成绩。工作十余年来,他曾被评为“省模范教师”,“哈尔滨市身边好老师标兵”,“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标兵”,“哈尔滨市最美人民教师提名奖”等各级荣誉奖励30余项。多次做国家、省、市、区级各类公开课,已成为领导信任,同行认可,家长敬佩,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作为班主任,他所带的班级在学校各类比赛活动中表现最为出色;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他们班总能高效率完成。

  这些成绩背后映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对教育研究的高度热情和对广大学生的深切关爱!当然,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多原因是他对教育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他经常说:“既选之,则乐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教育是他值得一生去追寻的。如今,熟悉他的朋友都说,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好父亲,他却说:“我只是在努力当一名称职的父亲!”家长们都说,他是一个好班主任,而他却说:“我常在愧疚,因为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同事们都说她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而他却说:“在教学上,我永远只是一名‘学生’。”这就是孟德智老师,以一颗炽热的心专注于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以一种饱满的热情影响着广大的同事们,也正以一颗慈悲之心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同时,又以谦逊的姿态努力诠释着当代优秀教师之楷模!

  他竭诚为教育事业奉献,无怨无悔,多次获得殊荣是团队中的榜样!

  三、孜教为桃李,灯下举贤良

  2015年,他离开自己工作十年的农村中学,调入哈尔滨市三十九中学工作,任起始学年班主任,担任语文教师工作,并兼任六学年的国学课教师和学年语文备课组长一职。本学年度,更是勇挑重担,在学校有困难的情况下,自己在原有工作量的基础上又身兼数职,跨校区,跨学年,跨教材兼任九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和学校中层领导职务。

  在此期间,孟德智老师有两个习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经常自己掏钱买书给学生看,二是常在班里讲国学知识。他说,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学国学,爱国学。朱熹曾言:"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他深知,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让人成为人"。作为语文教师,直接承担着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塑造学生人文性格的使命,国学经典就成了他"传道"最重要的精神火种。他先后共参加21次外出学习,多数是自费。曾代表北方教师参加孟子诞辰祭孟活动。

  国学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是先贤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化资产。他将国学经典融于语文教学,这已经成为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杆。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从而让孩子们成为身心健康、气质高雅、知书达理、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从教十余载,在聆听了无数专家,大师的讲座和课例后他慢慢悟得:有形的成绩是外在,能决定学生飞得高不高;而无形的人格是一种内涵,能决定学生走得远不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作为一个80后,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付出,奉献’。时至今日,他还带病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身兼数职,并且保证着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他自律、守静、自省、敢于挑战,是一个真我的人。对待学生,他淡无心机,坦坦荡荡。从自身做起,守一颗沉静的心,亦如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声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青山巍巍,碧水汤汤,自强不息,行健无疆。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自豪地说:“从步入教坛的那天起,我就做好了思想准备,我会无怨无悔地奋斗下去,直到生命终结!”

责任编辑:王桐桐

首届哈尔滨市教师年度人物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