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黑龙江省新闻界庆祝记者节"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举行
2017-11-08 09:01:00 来源:东北网综合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十九大,我们这样经历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编辑组组长 安菲

  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令人难忘的党的十九大报道经历。

  从10月17日到10月25日,在北京融媒体演播室中,9天的直播、11天的前方报道,《新闻联播》播出十九大报道207分钟,黑龙江卫视专门开设的专题节目《中国梦新征程》播出90分钟,共计直播时长近300分钟。我们制作的10月18日《全省新闻联播》,创近三年以来国网和市网单天收视排名新高。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发15条,新闻频道播发17条,这个成绩在全国省级卫视中首屈一指。我们的报道先后三次被中宣部十九大新闻协调会表扬,两次得到广电总局《收听收看》的表扬。

  在十九大开幕之前,我们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策划,最终确立了通过“全景大屏+虚拟呈现+体感触动”融媒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终端报道十九大。在北京的演播室,首次采用17平方米的P1.9LED环形大屏为主背景,宣传报道实现新闻理念、报道内容、技术呈现“三个突破”。

  这次在北京融媒体演播室,我们首次实现了让主播“站”起来。把主播放入三维播报环境中,主持人站播结合高清大屏和前置虚拟动画使用,让新闻播报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我们还利用前置虚拟技术把机器人“小智”请进了演播室,主播李莉与机器人“小智”对话,让刻板的时政报道“活”了起来。

  精彩完美呈现的背后,有谁又能知道,这次虚拟技术是首次全程应用,前置虚拟植入和大屏幕包装共有57套各式模板,20多个工种之间的磨合是我们要度过的第一个难关。最惊心动魄的是十九大开幕会直播当天,会议接近中午才结束,前方记者最快在十二点能见到党代表们,不仅要采访聆听大会后的第一感受,还要第一时间把党代表接到我们的演播室深度访谈;之后我们要马上录制第一期《读报告看龙江》和全省各地对十九大召开的热烈反响。这些都需要使用虚拟技术,让主持人上天入地,走进虚拟的农田、森林中,所有这些任务,都集中在5个小时之内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在有条不紊的配合下,当天的直播顺利结束了,我们打赢了第一仗。

  今年十九大报道的另一个要打的硬仗是新媒体产品的推送。这是我们在十九大开幕当天,推出了时间轴长图动画H5产品,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喜迎十九大系列报道《行进龙江》。用黑龙江十三地市长图为地标轴,变换交通工具,行走于龙江大美山水间,看各地市发展变化,产品推出半天,转发量超过八万。主播“虚拟穿越”朋友圈的产品也收获点赞无数!三位电视主播小翟、李莉、陈聪,“穿越”各种闪进快出,抛接龙标话筒,让融媒体演播室揭开神秘面纱,产品一经推出,转发量迅速超过10万。

  可以说,新媒体报道越来越向着拼内容、拼创意、拼技术、拼传播、拼口碑的风口转向。创意定格视频《主播于硕练就多重影分身》拍摄上很有技巧、模拟微信群聊的《龙江党代表荀笑红走上党代表通道》既有时效性,又接地气。7天时间、25款创意产品,没有哪两条的创意是重复的,在突破自我上,我们从不给自己留退路。

  新媒体监看数据统计:十九大期间,新闻联播、新闻夜航、交通广播等全台200个公众号组团向700万粉丝发布十九大相关文章650多篇,阅读、转载量全口径突破1200万。创新融媒产品得到了互联网大号《传媒圈》《广电头条》《传媒内参》等10多家业内知名公众号的大力肯定。

  而这背后是我和新媒体小伙伴们,披星戴月,见到了好多个北京的日出换来的。我们常说,新媒体部队既是新闻战线上的快反部队,也是最有耐力的远征军。在新媒体的战场上,我们和任何媒体都同一起跑线,因此,我们更能出其不意、得胜而归。

  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战役,我特别想说说,这支采编播队伍的“士兵突击”。六十多人的前方团队,平均年龄三十四五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他们都是一专多能,一夫当关。这是一群嗜新闻如命的战士,在子女、父母、伴侣这些角色面前,总是悄悄地把工作放在最前面。我们攀上一座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却把对家人内疚留在了身后。可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我们依然不作他选,不改初心。

  在《新闻联播》中,策划并制作了多个大型报道和节目。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带领新媒体团队发布十九大相关稿件650多篇。

  不忘初心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制片人 姚冬梅

  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开启了新的时代!从一大到十九大,从挽救民族危亡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的每一届代表大会,都将被历史所铭记!

  其中,中共六大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代表大会。2016年7月4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仪式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就在同一天,黑龙江卫视隆重推出四集大型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六大历史的纪录片,既具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我们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人,《中共六大纪事》就是我们的作品。

  1928年,140多名中共代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俄罗斯人民和国际组织的帮助下,不远万里来到莫斯科,召开了中共六大,它在党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血黑土,曾为其中的大部分代表搭建了一条条生死攸关的红色通道,中共六大与黑龙江,就这样有了一份特殊的关联。

  肩负制作《中共六大纪事》使命,我们必须克服万难。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会议挪到开往北京的列车上;顾不及一夜的飞行和五个小时的时差,我们直接赶往莫斯科郊外的六大旧址。在满洲里的茫茫草原,我们在漫天的雨雪风沙中,苦苦找寻当年代表们曾走过的小路;翻越剑门关的悬崖绝壁,我们终于找到高点能展现四川剑阁“十大政纲”的全貌。

  为了能够留下这段从未以影像方式呈现的珍贵历史,我们始终坚持着。数十位国内外研究六大党史的权威学者和专家在百忙中走进我们的镜头,更有瞿秋白之女瞿独伊、李立三之女李英男、朱德外孙刘建等极具分量的嘉宾。他们为这段历史的付出,也深深感染着我们。

  在北京,采访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老人时,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工作进程,老人当即约定晚上去她家里采访。那一晚,北京异常闷热,为了达到最好的声音效果,年近八十的周老师坚持说不用开空调。采访一直到深夜,她动情讲述着伯父与伯母在奔赴六大会议途中的一次次险象环生。我们从老人眼中,读到她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怀念,感受到她对共产主义信仰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周老师说,这段历史应该好好记录下来,你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莫斯科,我们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俄罗斯九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者卡尔图诺娃。不巧老人当时刚刚做完眼部手术,医生叮嘱她千万不能见光。正当我们左右为难之时,老人却戴着一副墨镜在家人的搀扶下坐在了我们的镜头前。她希望,让中共六大,唤起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红色记忆,让这份绵长的历史情谊永远延续下去!

  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努力,伴随着六大旧址的修复,《中共六大纪事》隆重播出!中宣部阅评组对此给予高度赞扬:坚守媒体责任,打造精品力作,填补了一段珍贵党史的纪录片影像空白!

  有人说,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它保存着民族记忆、刻画着时代精神。作为一名普通的记者,能够如此真切地触摸一个伟大政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聆听她铿锵有力的足音,能够亲自见证并记录这一切,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这支地方媒体的小团队,以坚韧和执着,成功肩负起国家级媒体的重任担当,为时代和未来,留下了一段珍贵党史的影像标本。

  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责任!

  图为《中共六大纪事》摄制组与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前)合影。

  作为主创人员,多次承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省委宣传部的重大纪录片项目,多次获得国家以及省内各行业奖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