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擘画经济发展新蓝图——齐齐哈尔梅区共和镇“调优兴产”加速农民致富步伐
2017-11-22 10:44:50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卜俊奎 梁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1月22日讯 初冬来临,空气中带着一丝丝寒意,预示着一年的光阴已接近尾声。驾车从齐甘高速共和段驶过,道路两侧尽管已被白雪覆盖,却依稀可见成片成片已收获完毕的水稻秸秆矗立在块状的田野之间。就在去年,这里还是整片的玉米地,农民还在为极端干旱天气带来的减产而发愁。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共和镇耕地面积18.46万亩,长期以来一产独大,玉米种植面积占到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随着国家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和极端灾害天气的频繁出现,传统的粗放型种植结构已难以支撑共和镇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把梅里斯打造成为齐市的后花园、菜篮子,打造成为齐市近郊区域性田园综合体”,梅区提出的以城带乡、跨界融合的农业区发展新路,让小镇共和迅速摸准了自身发展的脉络。

  胜利村温德友两口子家中有15亩地,去年种的全是玉米,收成也就勉强糊口。年初镇里协调土地流转时,他迅速将全部土地流转到了水田合作社,随后又到合作社务工。今年的作物生长期大田仍旧受旱,而水田则影响甚微,很多人都不禁开始算起了经济账。对温德友来说,连包地带打工,预计月平均收入都要抵得上去年全年的总和,现在他可是非常庆幸当初流转时的毅然决然。

  共和镇地理位置优越,齐甘高速和齐龙线一纵一横,形成对外交通的两条大动脉,土地平整、水源充沛、生态优良,绿色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势明显。此外,当地农民还有多年的瓜菜种植传统,只是长期以来仅满足于自给自足。在当年玉米价格坚挺之时,对调换品种没有欲望,在玉米价格出现波动后,对调换品种又犹豫不决。可以说,这里有着地域优势的先决条件,还不缺少种植技术,唯独农民脑子里对接市场的疙瘩始终解不开。

  什么比玉米强,就调什么;什么能卖上价,就种什么。共和镇结构调整的关键,与其说是积极谋划出路,还不如说怎样打破农民思想桎梏来得更为切合实际。

  像温德友这样今年把旱田流转出去改种水田的并非个例,而接受镇里意见指导,拿出更多精力改种经济作物的同样不在少数。在双岗子村,他们创新出“认筹模式”,以回归农村、体验农业、帮助农民为切入,通过电商渠道将不少农家100平方米的小菜园租出了1500元的“天价”,将农村被忽略、被闲置的优质资源利用到了极致,不仅拓展了农民种植、养殖产品的末端销售渠道,还为当地精准扶贫闯出一条新路。而永长村,他们将林果经济同村屯绿化有机融合,也是勾勒出一幅树在院中、院在林中的绿色画卷。

  今年,共和镇新增水田36000亩,种植西甜瓜5200亩、油豆角1500亩、黏玉米1200亩、高粱1200亩、洋葱400亩,优势作物种植比例已接近全镇总耕地面积的30%,其中以敖宝、共和、胜利、兴华、双岗子、永长6个村为主的蔬菜产业带和水稻产业带已然形成。6月10日,胜利村香瓜上市,第一秤开出6元每斤,至下市时,价格仍保持在2元每斤左右;7月5日,兴华蔬菜种植合作社大棚里的茄子、柿子、辣椒比菜园子提前一个月上市;8月3日,敖宝油豆角基地一片忙碌景象,豆角按订单回收;9、10月间,全面进入大田收获季,玉米、水稻陆续开镰,“钱袋子”的丰收已是定局。

  若说结构调整让当地亮点频现、让农民鼓了腰包,那么产业谋划则更为这里后续的发展注入了无限动能。结合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化循环发展,共和镇今年在产业项目上同样交出了让人称赞的答卷。

  除天照牧业,天惠源肉牛,黑牛牧业,新河肉牛,玖润食品加工,大牲畜交易市场等养殖、加工、流通项目运行顺利外,齐齐哈尔尚宏北药中药饮片加工及种植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在敖宝村和永长村种植中药材试验田2000亩,年加工中药材7000吨,年产中药饮片5000吨;鼎泰牧业嘉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猪场项目在隆胜村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存栏生猪80000头,年出栏150000头,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综合性智能化生态养殖模式。而东方希望集团也正拟在共和镇布局百万头现代生猪养殖项目,更将极大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现在的共和镇,正在由过去的全区玉米主产地向稻米主产地、果蔬主产地转变;由过去地地道道的农村向大田园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玉米增收向种养加销多元化转变。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