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18日电 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合并了数百所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低的农村中小学,并在整合原有教育资源、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在乡镇建立符合现代化教育标准的学校。鸡西市实施的农村集中办学为统筹利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
城乡教育差别大引起农民不满
据了解,鸡西市原有农村小学661所,中学168所,其中100人以下的小学和200人以下的初中占60%。规模最小的城子河长青乡和平小学只有4名学生,1名教师。一些学校只有"一块黑板一个讲台,几张桌子几间校舍,条件好的有个地球仪",学校的教师多数是转正后的民办教师。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学前启蒙教育,更没有条件教孩子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密山市知一镇潘加店村学生王丽娜告诉记者,她原来所在的潘家店小学只有9名学生,学校没有任何教学设施,也没上过电脑、音乐、美术课。城乡教育之间差别大引起农民不满,一些农民发牢骚,城里的孩子上学就学英语、电脑,农村的孩子却连电脑是个啥都没见过,难道孩子生在农村就要矮人一截?
鸡西市教育局局长杨鸿语说,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农村教学网点分散,教学质量差。如果按"平铺式"的方法投入办学,有限的资金既不能发展小规模的农村小学,又无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项措施保证农村集中办学的实施
鸡西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集中办学的关键是如何保证集中后的学校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家长满意。鸡西市采取三项措施,保证农村集中办学的实施。
一是加强撤并学校的资产管理,统筹利用教育资源。集中办学的难点,在于资金投入。鸡西市在多方筹资资金的同时,把农村中小学校舍等资产全部按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农村学校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设备、土地等资产,一律交由合并后学生所在学校管理使用,做到教育资产教育用,确保教育资产不流失。对农村中小学的债务,全部纳入政府解决乡村债务统一计划逐步偿还。
二是努力解决好学生的食宿和通勤困难。鸡西市在调整学校布局时,坚持方便学生原则,将调整后的教学点向乡镇所在地或大村屯集中。针对低年级学生不适合走读的问题,新学校建有食堂、宿舍,并由教育部门实行严格的价格和质量管理,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同时,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在通勤方面,建立了通勤三方保证制度,学生乘车离校时校长、司机签字,到家后家长签字,保证学生交通安全。
三是加强教学、安全、服务管理。集中办学后,鸡西市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全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寄宿制小学的校长进行岗位培训,并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此外,各校都制定了学校安全管理、学生安全监护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四是重新划分市乡两级政府办学责任,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职责机制。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明确规定全部免除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由市政府举办和管理。市政府具体负责制定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统筹安排和管理义务教育经费,保证农村中小学校经费需要等责任。乡镇政府履行三条职责,负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负责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治安、安全,按有关规定划拨学校建设用地等。
五是统筹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集中办学目标责任机制。采取全乡镇集中、相对集中、保留分校(教学点)等三种形式,计划到2007年农村小学全部实现集中办学或相对集中办学。完善了"校收、市管、校用"的中小学杂费管理机制,对教育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并在全市撤销了村级小学财物。
农村集中办学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有益尝试
鸡西市实施的农村集中办学,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问题,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集中办学的乡镇,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集中办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也享受到城市里的优质教育集中办学后,一些乡镇附近农场的学生也纷纷转入中心小学就学。集中办学的寄宿制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克服了农村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一些不利因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集中办学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效益。以密山市为例,集中办学后,教师由原来的1818名减少到1232名,师生比由1:8.7增加到1:14.1。密山市知一中心学校校长柴方忠说,原来的学校由于布局分散,投入相对也分散,造成了资金的浪费,改善办学条件难落实。集中办学统一使用资金,因此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在密山市当壁镇侨心小学看到,学校设有语音室、微机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除了基础课程外,还免费为学生开设了乐器、古诗、写作等兴趣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侨心小学5年3班学生曲世伟说:"新学校开设的语音、电脑、英语等课程都是原来学校没有的,我还上了古诗班,现在我不但学会了新知识,还能背诵近百首古诗。"5年2班的住校生田月告诉记者,学校的伙食一点也不比家里差,宿舍里每晚都有老师陪寝,新学校锻炼了我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我再也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小公主"了。
集中办学受到了农民的认可。集中办学初期,当壁镇塔头村曾有三个村的村民集体上访,反对撤并村级小学。一年后,当看到在新小学上课的孩子既会唱歌跳舞、又懂英语电脑,这些村民又集体上访,坚决要求撤并村小学。当壁镇侨心小学校长焦荣伟说,学校把原小学的校田地发包,用承包款补贴学生的通勤、伙食费,使学生在新学校的花费比原来还要少,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鸡西市教育局局长杨鸿语说,2005年到2007年,鸡西市计划撤并中小学256所,并集中办好162所小学和153所中学,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