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消息:记者近日在鸡西矿业集团调查发现,近10余来来,这个国有大型煤矿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熟练技工流失严重,给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企业长远发展埋下极大隐患。有关专家指出,应加大对煤炭行业人才的培养,并采取有效措施,为国有煤矿输送和留住人才。
国有煤矿人才流失严重
鸡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的骨干煤炭企业,现有16对生产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1281万吨,核定生产能力1203万吨,煤炭产品主要供应东北三省的电力、冶金等行业。1991年,鸡西矿业集团曾创煤炭产量2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
从1992年开始,企业由于多种因素逐步陷入低谷,人才严重流失。据鸡西矿业集团总工程师卢连宁介绍,从1992年以来,企业共流失工程技术人员84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7人,工程师282人,助理工程师480人。企业现在仅有工程技术人员1846人,占职工总数的1.28%,严重短缺。10多年来,企业没有进过一名本科以上的煤矿专业毕业生,仅进过一名女大专生。采掘骨干工人、熟练技术工人流失更多,仅去年就有424人离开企业。
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党委书记孟凡平说,70年代到90年代初,城子河煤矿曾一度人才济济,发明创造了管缝式锚杆等多项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在前列。但从1992年以来,煤矿共流失工程技术人员56人,其中包括9名高级工程师,现仅剩工程技术人员78人,高级工程师2人,严重影响了企业当前生产和长远发展。
原平岗煤矿党委书记张玉清告诉记者,全矿正常生产至少需要13名采煤机维修人员和90名电工,但由于人才严重流失,煤矿现在仅有2名采煤机维修人员和10多名电工。发生电力故障后,只能停产等电工处理。全矿的2名采煤机维修工每天早上完成例行检查后,全天都要等待处理故障的电话,因为人手不足导致煤矿非正常停产是常有的事。
待遇低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卢连宁分析,近年来鸡西矿业集团长期困难,工人收入低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此外,煤矿专业院校萎缩,使人才培养出现断档。煤炭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苦、累、险、脏”印象也导致煤炭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据了解,由于鸡西矿业集团长达10年之久的经营困难,导致严重拖欠职工工资。截至2003年末,集团公司累计拖欠职工工资平均为35个月,总额达4.2亿元,有的煤矿拖欠职工工资长达60个月,工人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被迫离开企业。
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一些面向煤矿的专业学校招生困难,被迫弃煤转型。在东北的煤炭学院中,原鸡西矿业学院现已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阜新矿业学院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专业设置都以当前热门专业为主。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唐国忠告诉记者,2005年,学院采矿专业计划招生60人,煤矿安全专业计划招生60人,煤矿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校招生总数的5%,而以前煤矿专业学生的总数占全校的三分之一左右。出于从个人发展和待遇等方面的考虑,每年煤矿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去南方谋职,极少留在黑龙江国有煤矿。
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党委书记孟凡平等人认为,虽然煤炭行业效益的好转,国有煤矿人才流失速度有所放缓,但流失人数仍在扩大,高级管理人才、成熟技术工人正成为效益好的大煤矿和私营煤炭企业高薪争夺的热点。
据介绍,私营煤矿和效益好的大煤矿对聘任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般每年给予10--50元的高工资,是现有工资的5倍以上。原正阳煤矿采煤副总张振奎在鸡西煤矿工作时平均每月工资收入1600元左右,在调入神华集团后,年收入达10万元。新城煤矿一采区安全副区长毛秀山在原企业工作时每月最高收入1870元左右,被双鸭山越明煤矿聘请担任生产矿长后,年收入12万元。据统计,今年2月份,仅鸡西矿业集团东山煤业公司就有近20名技术骨干和熟练技工被山东鲁能煤业公司等煤炭企业高薪挖走。
人才流失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及长远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原鸡西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乔洪涛说,煤矿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人的不安全意识和不安全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目前,机械化、信息化在煤矿生产中广泛使用,熟练技术矿工因严重流失,有时不能及时到现场指导,而一线采掘工人以农民协议工居多,知识层次低,安全生产得不到有效保障。
卢连宁说,人才流失已导致鸡西矿业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出现断档,接续困难。近两年,全公司采矿、机电、通风等主要专业人才缺口约200人,个别专业已经没有接班人,基层一线技术人员有1/6没有技术职称。企业现已采取与黑龙江科技学院联合办学、招收委培生等方法培养人才,并为留住现有人才实施了多种优惠政策。人才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一些基层煤矿管理者认为,煤炭企业要吸引好留住人才,就要增加安全投入,改变煤炭行业在人们心中的“苦、累、险、脏”形象,使工程技术人员无安全上的担忧,愿意来煤矿工作。此外,要提高矿工的待遇,缩小煤炭行业与其他行业、国有老矿与效益好煤矿的收入差距,让技术人员安心在国有煤矿工作。
乔洪涛建议,实施国有煤矿人才战略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国家应对煤矿工程专业招生采取扶持政策,扩大招生数量,从源头上增加人才供给。另一方面,企业应采取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方式,稳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