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报道题:让农民“议事”不等于让干部旁观
实施免征农业税改革之后,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成了一大难题,农民对"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展普遍不顺畅。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许多乡村干部的抱怨和叹息声,他们在指责农民"没有觉悟"、"缺少公共意识"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干部们的这种心态,表明他们还没有从旧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已经落后于改革的节奏。
通过"一事一议"解决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问题,是与农村税费改革配套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之所以要实行"一事一议",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一面也是由于政府的财力所限,需要扩大公共事业资金的筹集渠道。在此赋予广大乡村干部的职责,就是担当起组织者和"责任人",而不是旁观者。集体公益事业发展的好坏,与干部们有直接关系。
"一事一议"难奏效、集体事业难发展,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公益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有关,这是客观事实。惟其如此,才对乡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他们的政策水平和组织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考验。从昔日忙于催粮、催款的管理型中解脱了出来,干部们倘若不能与时俱进迅速完成向服务型的转变,就很难在新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就难免出现不适应症,只会悲天怨人。
从另一方面说,农民对"一事一议"积极性不高,还缘于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低。因此,要搞好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还需要拓宽投入渠道,形成合力。对此,乡村干部的任务更艰巨,除了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外力"支持,还要带领广大农民不断增收致富,增加自身的投入能力,不断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记者在黑龙江省农村采访时发现,部分乡村现在已经开始由干部带头出资引导农民完成公益事业建设,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益事业带来的好处。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政府部门也已开始在全国率先尝试对农民"一事一议"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各级政府和乡村干部的探索性举措,使农村"一事一议"的难题正在逐步得到化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最大难点在农村,而农村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如果每一位乡村干部都能做到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己任,多在为民谋利上用心思,而不是以旁观者自居,我们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就会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