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9日电 很多企业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叹: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医疗企业而言,尤其是民营医院,的确正在饱受人才缺失之苦。前不久,哈市某民营医院的一位老总十分苦恼地告诉记者:“没想到,在哈尔滨,请几位医大的退休教授来坐诊,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现在,当记者提及“医生走穴被严管”的问题时,这位民营医院的老总则连连摇头,“人才问题太让人闹心了。”记者在对其他几家民营医院的采访中,听到的几乎也是同一种声音。
“名医荒”成了“燃眉之急”
请外地专家到本地来出诊,这实际上已是民营医院用了几年的招数。第一,请来的专家多是有名的教授、知名人士,缓解了医院本身的人才缺乏问题;第二,“外来和尚会念经”,有的患者总希望外地专家会带来什么稀世良方,前来就诊。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地专家会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营医院的“撒手锏”,是招徕患者的主要办法。
然而,如今的民营医院在人才问题上则真正碰到了难题:本地专家难找,外地专家难请。据了解,哈市几家大型国有医院,如医大的几所附属医院、省医院、市医院及部分市级专科医院,都已成为名牌医院,在技术实力、医院规模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知名度,医院效益十分可观,因此,这些医院的“大牌医生”在奖金、津贴等收入方面并不低,他们甚至在退休后也乐于被返聘回本医院工作。这就使得哈埠民营医院在招聘“大牌医生”时,遇到了一定困难,首先,民营医院即使用高出3倍的工资也难以挖来这些专家,因为专家们的要求可能比这要高得多;第二,如果工资过高,对于刚刚起步的民营医院,也增加了一项难以承受的成本,况且,医院的规模还需要不断扩大,需要不断的投入。由此,哈市的几家知名民营医院都有苦衷,他们认为,哈尔滨的医疗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而技术实力是竞争的关键,知名专家的缺乏尤其成为民营医院打造名牌医院的一大障碍。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民营医院应该尽快形成品牌医院,即形象知名、客户美誉、服务周到等等,具有相当的品牌价值。但民营医院在形成品牌医院之前,必须首先成为名牌医院,也就是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可恰恰就是缺少了人才,缺少了技术实力,一些民营医院在品牌医院的建设道路上已经步履维艰。
禁止“走穴”点了民营医院的“穴”
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请外地专家来会诊。可就在医生夹着包奔跑于各家医院的“走穴风”盛行之时,卫生部出台了《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此规定从7月1日起实施,将严格管理医生“走穴”现象。
该规定在会诊邀请程序、会诊地点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些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医生“走穴”的负面作用:首先,医生“走穴”治疗的病人,大多是小医院治不了或者治疗不理想的病人,难度一般较大,但基层医院的手术条件较差、人员配备良莠不齐,“走穴”的医生对院内情况不了解,这些无疑增加了医疗的风险。其次,大医院紧急抢救很多,倘若专家频繁“走穴”,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会延误救治。第三,基层医院为增加收入,积极请名医出诊,但又不负责“走穴”医生该缴的所得税,致使偷漏税现象严重。当然,“走穴问题”被严管后,“会诊风”势必会大降,民营医院将再一次实质性地遇到人才问题:因为人才缺乏而吸引力减弱,患者减少。
寻觅解决“人才之痛”良方
民营医院出现在哈市是最近几年的事,到目前只有和平、东北等少数几家具有一些规模,但真正与哈市几大国有医院相比,实力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政策等原因,民营医院在很多地方显得“先天不足”,技术、设备、资金等都是民营医院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坎”,而医生资源尤其是名医的稀缺,更成为民营医院最大的心病。
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对医生“走穴”的治理是应该的,毕竟这是整顿医疗秩序的一项有力举措。在此新形势下,民营医院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认真对待医疗人才问题,发挥民营医院体制新、经营灵活的优势,尽快拿出有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根本上说,民营医院的存在和发展是大势所趋,哈尔滨的民营医院应把实施“禁止走穴令”当作一次难得的机遇,重新制定人才政策,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的名医加入,按市场经济规律打造名牌医院,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才是解决民营医院“人才之痛”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