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记兰西县榆林实业有限公司经理王桂荣
2005-06-27 15:39: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杜丽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7日电 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记兰西县榆林实业有限公司经理王桂荣

  记者 杜丽华

王桂荣
王桂荣

  王桂荣,兰西县榆林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年逾古稀的她思维敏捷,说话条理清晰,做事雷厉风行,人们很难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猜到她的年龄。王桂荣说,在她身上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就是凭着这股劲,她带领一百多名残疾人、下岗职工和特困农民,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村级社会福利工厂。

  29岁开始就在福利企业工作,与盲聋哑、老弱残,痴呆傻,鳏寡孤独这一特殊群体打交道30余年,先后被评为民政战线孺子牛、黑龙江省党员标兵、黑龙江省十大女杰、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王桂荣退休了,然而性格豪爽,已经和福利企业结下不解之缘的她却怎么也闲不下来。“我要到农村办企业,搞二次创业。我要让当地农民通过就业,通过双手劳动脱贫。”她坚定了信心。

王桂荣展示一本由她的企业装订的书籍
王桂荣展示一本由她的企业装订的书籍

  可是,想法一提出来,马上就遭到儿女和亲朋的反对,他们纷纷劝王桂荣说:“你年纪这么大了,生活又不困难,何必再撇家舍业地去拼命呢?”社会上的一些人也风言风语地说:“这老王太太都快70岁了,还瞎折腾个啥?还不是图名利,想出风头。”大学还没有毕业的女儿哭着跪在她面前,央求妈妈放弃创业的念头安享晚年。“女儿那是心疼我啊,可是我决定了的事就不会改变。”王桂荣终还是把心一横对女儿说:“如果有一天我被抬回来了,也不怨你们。”决心已定,从选址开始。王桂荣看好了榆林、康荣两乡镇交界地段,因为这里辐射两乡,可以吸引更多贫困和剩余劳动力来厂就业。紧接着跑资金、搞基建、上项目……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企业启动资金还是不够。该想的办法都想了,怎么办?她将目光锁定在了自家三屋一厨的楼房上,她背着老伴把房卖了8万多元,老伴得知后大发雷霆提出要离婚。倔强的王桂荣对老伴说:“离婚就离婚,就是离婚我也要把这个工厂办起来。”

 
王桂荣在车间指导工人生产
王桂荣在车间指导工人生产

  企业于1996年初正式投产,创业是艰难的,设备厂房都没有,运转资金也不宽裕,每次揽活王桂荣的原则是只要能让工人挣到工钱就接,其次才考虑企业利益。企业开张没几天,王桂荣就揽来了200万套救灾被服的活,她带领工人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为企业掘得第一桶金。后来,企业将生产业务转向装订和印刷,主要装订全省部分中小学课本、文化用品生产和黄纸板生产。低廉的价格、高质量生产、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客户一致认可,时间长了不少订单主动送上门来。

  走进榆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门口悬挂的一副巨大对联格外显眼:上为党政分忧,下为民众解愁。这既是王桂荣办企业时对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她办企业的动力。如今,企业共有残疾职工21人,贫困农民44人,下岗职工23人。企业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办厂7年,工厂所在的林荣村8个自然屯村民年均增收30万元。几年来,她先后出资6000元为林荣村小学换了铁皮房盖,送去了价值4000余元的学习用品,为榆林镇敬老院、县聋哑学校送去了140套被褥以及80套毛毯,逢年过节她都会带些慰问品看望这些老人和孩子。1998年抗洪救灾,她把当选全国劳模后组织上奖给她的5000元钱又捐给了灾区群众。

在车间两聋哑职工在用手语沟通
在车间两聋哑职工在用手语沟通

  她还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婚姻大事,在企业宣布了3条规定:1、为残疾职工介绍对象成功后,奖励人民币200元;2、介绍的对象没有工作,公司负责安排工作;3、双方结婚有困难的,公司先垫付资金。如今,已有七八位残疾职工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知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说起今后的目标,王桂荣对记者说,“过去我提的口号‘大干99年,迎接2000,我要做跨世纪老太太’,这跨过来了还能干呢?我又提出来用百米冲刺速度完成我的宏伟蓝图,宏伟蓝图就是让周边10个自然屯的农民通过我全部脱贫。”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