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电 近日,通河接待了依兰主要领导率领的小城镇建设考察团,考察后的评价是:通河是面镜子,对照可知道自家短长和努力方向。
通河今年实施了城建九八工程(9000延长米白色路面、8项基础设施),在沿江风景带正在崛起7幢高层商住楼,城内街巷全部硬化,大面积绿化、灯饰化和管理规范化将小城装扮得整洁靓丽。这是通河2002年以来的“双七”、“双十”和“双九”城建工程的继续,四年来累计实现建筑增加值4.8亿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7.1%,拉动经济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
观点
县委书记乔书江:我们的名城战略就是以经营城市的方式,创造优良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形成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社会全面发展。
县长赵洪君:小城镇建设要抓住建设和管理两个轮子,追求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投资7.5亿元,小城镇变了模样
5年前,县长赵宏君到通河上任时,县城只有两条十字型水泥板路,90%的街巷都是土道,商贩乱摆乱放、居民乱倾乱倒现象严重。他的印象是:“晴天满街灰,雨天一路泥,冬天冰雪阻道,春天垃圾成山”。通河城镇建设的滞后,导致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农业人口比例过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通河实际出发,新一届领导班子把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摆到县域发展的统领地位,提出了把通河打造成松花江中游的名城的战略构想,采取经营城市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模式。经过几年努力,通河的城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累计投资7.5亿元,拆迁面积20.8万平方米,新建楼房200栋,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仅通河镇就修白色路面77条110公里,今年向乡下延伸,8个重点扶贫村各修2公里,2个重点乡镇各修5公里。基础设施的水、电、气、供热、通信等网线得到全面改善,地下合理布局,地上扫除“蜘蛛网”。绿化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不久前,江畔带状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通河先后被省和哈尔滨市评为城镇建设和规划管理先进县,去年还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县。
城镇建设发展的快与慢关键在资金。通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建设,百姓受益”的方针,采取政府、集体、企业、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招商引资。先后出台了51项优惠政策,通过动迁优惠、审批简化、费用减免等,吸引投资商。已有天津美震公司开发两座16层商住楼、营口兴泰公司开发万米步行商业街、大连汇海公司开发“三农”服务中心等,有十多家外埠企业来通河开发城镇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5.1亿元,完成各类建设项目366项。
内部挖潜。已有全县74个部门和个体私营业者,投资51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6.1万平方米商住楼。
向上争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各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城乡电网改造、邮政通信、给排水基础建设方面获得配套支持资金1.26亿元。
建设出成果,管理出效益。通河实行了“门前四包”制度,签定责任状,将城管责任分解落实到户,行之有效。
把执法与服务结合起来。今年以来,清理取缔占道经营市场4个、摊贩160多个、门前摆货67家。指定地点,统一棚厦标准,安排修车、修鞋等业户便民服务,实现了商家退路进厅、进场、进院经营。增设卫生箱118个,增加保洁员50名,实现全天候保洁,垃圾当日清运。
奖惩严明。上半年通报批评了51个违规单位,提起行政诉讼14个单位、20个人。同时,表彰了卫生单位、综合治理单位、道路改造先进单位78个,树立先进个人典型50人。有1.5万人次参加周末义务劳动,形成了“人人是通河环境,人人代表通河形象”、“建设家乡,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现代化小城牵动了各业发展
城镇建设生成了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效应。
通河引导企业以产业支持城镇建设,注意培育和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绿丰集团、纸业公司、哈中药六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建筑材料、装饰工程、运输以及餐饮服务业发展。几年来,全县共发展私营企业172家,个体工商户2180个。仅工业小区,去年就新入户中小企业18家,其他街区新发展16家,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
还兴建了与城镇规模相配套的农副产品、大牲畜、生产资料、建筑材料、服装百货等六大集贸市场,拓展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推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目前,全县依托小城镇建设各类市场19个,年交易额4.5亿元,门市房由300多个,发展到1850个,农民进城从事运输、商贸、服务业的人数增加到12500人,城镇6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几年来,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2.6万人,季节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城镇建设平均日3000余个,搬入城镇经商或劳务的长期住户2500多户。
今年最大的招商项目,河南桦林集团投资9亿多元建设的松花江大桥,即将在9月底开工,这将彻底改变通河交通闭塞的状态,贯通南北的铁通路将使通河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使通河的投资置业更具升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