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据新华社电 "一直面临失传境地的赫哲族桦树皮工艺,现在不仅焕发勃勃生机,还将成为一张宣传我们赫哲文化的名片。"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的民间艺人付占祥日前兴奋地向记者表示。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为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历史、风俗,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的民间艺人努力挽救濒临失传的桦树皮工艺。
传人少,"名片"面临失传境地
赫哲族是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这广袤的土地上也生长着大片白桦林,因此赫哲人和白桦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据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长曲守成介绍,由于白桦树皮不通气、抗腐烂、隔潮湿等,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用桦树皮制作盆、碗、船、箱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在白桦树皮上绘画,加上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丰富,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桦树皮工艺。
然而,如今能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人日渐稀少。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刘忠波先生在黑龙江省饶河县考察时,发现四排赫哲族自治乡的赫哲族民间艺人尤连仲,称他的桦树皮工艺为中华一绝。此后20年间,尤连仲老人制作了船、箱和斗笠等百余种、上千件桦树皮工艺品。
当过四排乡文化站站长的赫哲人付占祥说:"自尤连仲老艺人在2000年过世后,我成为乡里唯一懂得如何制作桦树皮工艺的人。由于制作技艺更新困难,饶河又位于边疆,地偏人稀,产品很难找到销路,因此制作桦树皮工艺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更严重的是,懂得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赫哲人桦树皮工艺正面临失传……"
"名片"重获生机
为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使桦树皮工艺后继有人,黑龙江省文化部门和赫哲族自治乡积极想办法使其重焕生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专家也多次到饶河县四排赫哲族自治乡进行考察,挖掘赫哲族民间艺人,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同时为桦树皮工艺申报民间传统工艺积极奔走。
四排赫哲族自治乡党委书记王成说,乡里为挽救赫哲的独特艺术进行了积极努力,发动散落在村民中的艺人进行创作,积极为他们提供资金和设备,近期还准备派年轻人赴俄罗斯学习桦树皮工艺。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自治乡旅游,将桦树皮工艺作为赫哲人的名片打出去。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赫哲人开始重拾桦树皮工艺,除付占祥外,老艺人尤连仲的孙子尤峻岭、尤峻涛也自发地继承祖父衣钵,从事桦树皮工艺品制作。
四排公安边防派出所的大学生警官姚海滨在走访当地群众的过程中发现了付占祥的精湛技艺,不禁被悠久的赫哲文化所吸引,为此,他多次到付占祥家要求拜师学艺,同时积极为付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献计献策,加上小姚又是自治乡里唯一的一位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付占祥老人终于破了桦树皮工艺不传外族人的先例,收下了这个门外弟子。
付占祥身边的赫哲族年轻人也由此受到启发,纷纷向本民族老艺人虚心求教。
姚海滨说:"我非常喜爱桦树皮工艺。虽然我是汉族人,但我觉得这门工艺不只属于某一个民族,而是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因此我希望能为它的发扬光大做点事情。"
"名片"发扬光大
重新拾起桦树皮制作后,付占祥对桦树皮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和开发,他不仅继承了尤连仲老人的工艺传统,还研习赫哲族服饰、被褥上各种云纹、花草、蝴蝶等几何图案,以及妇女用彩线刺绣的精美花纹、图案等,并且对赫哲族民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了研究,由此力求将本民族的审美群体意识糅合进桦树皮工艺的创作过程中,而且不断创新,分别制作了极富本民族气息、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的《赫哲婚俗》、《赫哲狩猎》、《冬季捕鱼》等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做工精细,由桦树皮自然纹理巧妙安排构成的花鸟鱼兽等图案天然浑成,留下了赫哲民族生产生活的印记。付占祥的作品除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民族文化宫、黑龙江省博物馆外,还漂洋过海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展出。
回到四排赫哲族乡,如今许多来到四排民族风情园体验赫哲风情的游客,在园内展馆看见陈列的桦树皮工艺品后,都会收藏一两。买了一只桦树皮小盒的张女士说:"这种工艺品在内地几乎见不到,特别具有赫哲民族风味,我要带回家珍藏,看见它就会想起我在乌苏里江畔度过的美好时光和结识的朋友。"
让付占祥遗憾的是,尽管桦树皮工艺品广受欢迎,但至今没有专门的经营场所,销量有限,制约工艺的发展。
但是,近日传来的一则消息令人振奋:黑龙江省拟将包括桦树皮工艺在内的12项民族工艺申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付占祥说,一旦申报成功,对我们的帮助就太大了,赫哲桦树皮制作工艺将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