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扶贫病房:坚持八年 五万多人受益
2005-11-29 09:39:1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华虹 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1月29日电 10月12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扶贫病房主任张永利医生像往常一样走进病房。这一天,他要为肺心病患者孙丽霞复查和下医嘱。张永利说,扶贫病房的医生们除了治病救人,还增加了一个会计师的角色。因为病人都是贫困的农民、城里下岗职工和低保人群,所以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算计着花钱。

  张永利这一天的病人孙丽霞是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村民。小时候患有胸骨畸形,前胸罗锅非常突出,几乎挺不起腰。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种地,根本没有余钱治病,所以一直咬牙挺着。几年前孙丽霞患上了肺心病,生活雪上加霜。最近两个月,孙丽霞病情加重,胸部肿胀得像个皮球,喘气都困难,丈夫吴金龙东挪西借凑了2000元钱,带妻子来哈尔滨看病。走了几家大医院,医药费至少需要五六千块,他们没敢住院。后来得知哈医大二院有个扶贫病房,想不到交了2000元钱押金,就住进了医院。孙丽霞喘息着说,在这里住院,一天医药费大约二三十元钱,本来吸氧一小时要收费4元钱,这里的医护人员仅收她2元钱。

  据粗略统计,8年来,哈医大二院扶贫病房累计接待来自全省各地像孙丽霞这样的贫困患者5万余人次,住院病人7000余人次,按同级医院收费标准,共为贫困患者“减负”近千万元。作为一家公立大中型医疗机构,“花较少的钱,医疗服务并不打折”的理念,趟出了一条医疗扶贫的成功之路。

  扶贫病房是“特区病房”节省30%—50%以上医药费

  “伤风感冒,一头肥猪跑掉。割条阑尾,一年到头白忙。一人生病,全家回到解放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诊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地区的贫困患者,有的患者的家乡就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

  哈医大二院院长张岂凡,是一名医院管理者,在临床一线工作了近30年。他对医疗扶贫有着深刻的认识。

  张岂凡说,我们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农民群众处于低收入状态,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他们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我们省是农业大省,农民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因此,尽自己所能为贫困患者提供质量优、价格低的基本医疗服务,也是我们医疗服务的准则之一。另外,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长期封闭于大城市,很容易使医院的发展进入误区。现代医院只有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才能保持竞争活力向前发展。

  1997年1月,哈医大二院经过多方论证、反复考察,决定在医院划出一块“特区”,投资改造一栋1500平方米的平房旅店,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扶贫门诊”和“扶贫病房”。其以内科为主,兼顾外科,医生都是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主任、老专家,护士也都是从专科病房抽调过来的护理能手。随着贫困患者的增多,原来的病房不够用了。哈医大二院加大投资扩充病房。现在,原有的扶贫病房已搬进了医院门诊大楼里,床位扩至近百张。至今扶贫门诊共接待患者5万余人。

  扶贫病房如何体现“特区”的风格呢?哈医大二院规定:对扶贫病房给予特殊的倾斜政策,在确保不降低医疗水平的前提下,这里的医护人员一方面为病人的花费精打细算:对病人因病施治,酌情检查,尽量缩短治疗时间;用药的原则坚持经济、有效。同时减免病人的住院费、手术费、化验费等;能做单项化验,不做系列化验;能做一般检查,不做特殊检查;用药经济、有效、实用,能用低价药,不用高价药,能用国产药,不用进口药。另一方面,抓医疗服务质量:门诊和病房大夫常年由7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老专家专职从事此工作;病房值班医生遇到拿不准的,邀请相关科室的专家协助会诊或手术;相关科室的医生则随叫随到,降低医疗费用等。比如床位费,一张病床一天只收12元,比专科病房低10元。这样,与一般专科病房相比,扶贫病房可为病人节省至少30%% 50%%的医药费,从而使贫困患者用县级医院的医疗花费,享受省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

  扶贫病房是“农家医院”春节农闲时节病人最多

  10月12日,记者走进哈医大二院扶贫病房。发现这里病房的条件并未因其收费低廉而简陋。和普通病房一样,环境整洁舒适,病室内都装有空调,病床也都是能升降的。但住在病房里的病人没有想象中的多,每一个病房中只有一两位患者,显得略有些冷清。

  张永利告诉记者,这里就像个小规模的“农家医院”,因为所收治的患者80%%都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村。每年春节前后都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因为那时是农闲时节,农民才有时间进城看病,而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所以病人比较少。

  住在孙丽霞病室隔壁的李素英老人,是来自林甸县四合乡的农民。她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说:“扶贫病房太为俺们农民着想啦!我得的是淋巴结核,昨天上午做的手术,再过一周就能出院了。来时家里凑了五六千元,可今个儿听大夫讲,我的医药费最多也就2000元钱,真是不敢相信呐!”

  在哈医大二院扶贫病房,每天都在发生着感人的故事。不久前,家住肇源县的15岁少年孙晓楠,来到张永利的办公室,给他送来了一篮沉甸甸的礼物———100个自家腌制的咸鸭蛋。张永利推辞不过,从衣兜里掏出100元钱硬是塞给了孙晓楠,算是“买”下了这篮咸鸭蛋。孙晓楠是张永利8年前接待的小患者,也是他付出最多心血帮助的患者。

  那是1997年2月的一天早晨,张永利踏着积雪刚刚走进办公室。一位看上去很苍老的农民,衣衫褴褛地抱着一个六七岁大小的男孩推门而入,进来后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救救我的孩子吧。我儿子被大米查粥烫伤,腿伸不开,已经休学一年多了,我实在拿不出钱给孩子治病。”这个孩子就是孙晓楠。张永利把他扶起来,马上查看孩子的病情,并请来外科专家会诊。医生诊断孙晓楠为烫伤后右膝关节瘢痕挛缩,需做瘢痕切除和植皮手术。通常这种手术费用需要至少5000元左右,可这对父子俩当时身上只有300多元钱。

  心酸不已的张永利迅速将这一情况向医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领导决定免除孙晓楠所有医疗费用。为了做好术前准备,让孙晓楠加强营养,张永利倡议全科医护人员为晓楠献爱心,有衣服捐衣服,有钱捐钱。仅两天时间,全科同志就捐了400多元,各种衣物数十件。手术这天,主刀专家、麻醉师及血库的医务人员通力合作,义务献工。术后,在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孙晓楠很快就恢复了。当这个蹲着走路一年之久的孩子终于站起来之时,他不由得欢呼雀跃:“我长高了,我又能站着走路啦!”

  孙晓楠出院时,医院专门派了一辆救护车,派张永利主任带领两位护士将他们父子俩亲自送回了家。临别时,父子俩感激得热泪奔涌,父亲对孙晓南说:“这是你的恩人啊,快跪下磕头!”

  扶贫病房是“流动医院”一张“特殊”的省地图留下送医下乡足迹

  扶贫病房还是一所流动医院。用张岂凡院长的话说是,还有许许多多的贫困农民没有钱,没有办法到省城来得到最好的医疗救治,那我们就要派最好的医生下乡去,到农村一线为他们诊疗。

  近日,一支由哈医大二院3位教授和2位博士组成的“专家义诊团”奔赴克山县,为那里的数百位患者进行了义诊。在义诊现场,一名老病号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患的是胆管结石,在附近几个县的医院都没治好,病情非常严重。本想去哈尔滨市的大医院治病,但因为路途遥远,怕有生命危险。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哈医大二院的专家及时来到家门口义诊,这真是让她喜出望外。

  “专家义诊团”只是哈医大二院10年来坚持送医下乡的一个缩影。早在1995年,医大二院就制定了支农扶贫十年规划,并确定了三年内医疗队走遍全省的目标。在院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黑龙江省地图,上面插满了小红旗,每一面红旗都标志着那里已留下了医院送医下乡的足迹,如今,他们的义诊脚步已踏遍全省79个市县。

  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王太和介绍说,医院通过长期的送医下乡实践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医院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为基层医疗机构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如今,哈医大二院的医疗扶贫已形成了包括专家下乡义诊、援建基层医院建设、创建医院“扶贫病房”等“立体化”工作体系。

  观点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是根本

  哈医大二院院长张岂凡说,医疗扶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一家医院,力量毕竟有限。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但仍然是杯水车薪,院长办公室经常有贫困患者闯入,办公室门口经常有长跪不起的患者┅┅

  扶贫病房解决的只是少数患者的就医难题,解决贫困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医疗资源的配置问题,政府要起到主要角色。张岂凡建议,政府可以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医院在适当的农村和城镇贫困地区设立“平民医院”,扶贫医院在民政部门的配合下,对周边人群进行调查摸底,实行“扶贫医疗卡”制度,对革命伤残军人、特困户、五保户分别不同的收费标准收费。

  张岂凡院长还倡议,设立一个完善的“贫困患者”福利彩票机制,社会保障、民政、医保等政府部门联合设立医疗扶贫专项基金。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