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13日电 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月初,在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200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上,有关负责人这样形容明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据统计,2003年,黑龙江省大中专毕业生为11万人,2004年为13万人,2005年为15万人。2006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近17万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高校毕业生应该如何认清形势,调整心态?如何处理好与应聘单位的关系?黑龙江省就业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就此,记者采访了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市人才市场权威人士,请他们对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点评、分析,并指导大学生应聘、择业。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现象:花一周时间制作精美的个人简历,没想到用人单位只是简单扫一遍就开始提问,“大学期间在哪里实践过?”、“对企业团队精神有什么认识?”;情侣手拉手来应聘,没想到用人单位一看就摇头;父母陪着来找工作,还不时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孩子。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今年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上,这些现象使用人单位对来求职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反感。
分析:不再单纯地看成绩单,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看重的“硬杠”。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建议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要在用人单位面前学会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不卑不亢,能较好地表现自己的素养。像时下一些大学生情侣手拉手地去应聘,父母“护驾”去应聘,应聘时浓妆艳抹、扭捏作态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任何一个用人单位看到这种情况,即使你再优秀,也会再考虑一下。
综合素质仍需再增强
现象:一名法律专业的男生英语六级成绩是85分,可当用人单位问他是否可以用英语对话时,他竟红着脸半天说不出话,后来用英语吞吞吐吐地也没说明白一句话,令用人单位非常失望。
记者从此次供需见面会上了解到,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现在毕业生学习基础知识能力较强,也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但综合素质仍有欠缺,社交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还需要再加强。
分析:据介绍,目前一些知名企业到高校招聘毕业生时,已不要求专业必须对口,而是只要通过企业的用人测试,合格后,什么专业都会录用。但有一点是必须的,即综合素质要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才时更强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道德人品及创新能力。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也开始不以专业找工作,而更多倾向于可以发挥自己专长的领域。
就业期望值趋于理性
现象:学计算机专业的李旭,成绩很优秀,由于没遇到待遇、条件都非常理想的单位,他最后选择了哈尔滨市一家民营企业先签约,虽然开始每月工资只有800元,但李旭认为,这家公司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从最基层做起,相信凭能力,可以很快把薪水翻几番。据了解,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仅在心理上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而且已经把这种务实心态付诸于行动。
分析: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日趋理性、实际。随着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严峻的形式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因此高校毕业生应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何况,随着人才流动性加大,就业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就业、择业可能伴随一生,不应过分强调一步到位。今后,高校学生应在具备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努力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自己达到一专多能,增强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