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16日电
“他不愿与父母沟通,学习不努力,虽然不逃课,但业余时间偷偷上网吧,结交了很多小朋友,我们常常试图沟通、交流,但均以失败告终。
“为了他的成长,我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努力,但孩子的心扉从没向我们敞开过。他变得越来越自私,对父母的话反感,自己房间的门总是上锁。对父母的感情很淡漠,完全赶不上他对同学朋友的感情。
“高考后,他非要买手机不可。想到他要上大学了,买就买吧。可从那时到现在的两个多月里,他给小朋友打电话花去了300元话费,而父母给他打电话时他却很少接。300元钱对于工薪阶层的我们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我常告诉他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但他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
今年10月,东北农业大学新学期开学不久,该校党委书记刘世常和校长李庆章就收到了这样一封新生母亲写来的信。信中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儿子的深深失望之情。她因为儿子对父母的冷漠和自私感到寒心和无能为力。
她说,儿子上小学和初中时品学兼优,可是上了高中后性格变化了很多。她将这一转变归因于儿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家长溺爱和学校忽视品德教育。在信的结尾,这位母亲建议学校将德育内容赋以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从而激起他们对父母、亲人、家乡、社会、祖国的爱,产生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回报父母、家乡和祖国。
东北农大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刘世常说,这是一位母亲的求助信。实质是建议学校采取一种有益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积极沟通,消除代沟,体谅父母之心,提高道德素养的建议信。李庆章认为,这封信提醒学校认真反思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感恩,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恩是需要培养的,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文明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母亲的来信”震撼了东北农业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们,也深深地震动了学子们的心灵。该校决定以此作为切入点,在全校开展以“感恩、责任、奋进”为主题的教育月活动。
食品学院的900多名大学生开始自发地利用所学专业,开展为父母设计“孝心食谱”的活动。2005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车璐同学说:“父母岁数都大了。过去对他们关心不够,我是学食品专业的,更应该凭借专业特长为父母尽点儿孝心,让他们有个健康的身体。”来自内蒙古红山区的蒙古族学生乌云塔娜说,因为妈妈较胖,所以她在食谱中特别嘱咐妈妈每天在饮食结构上一定要注意做到3:7的荤素比例,做到既营养搭配均衡,又能控制体重。如今,第一批200多份已经整理好的“孝心食谱”陆续被邮寄到学生父母的手中。
在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感恩教育活动中,2005级新生赵长江同学搜集整理有关防治家禽传染病的材料,邮递给在农村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父母。这件事引发了该院同学们关于如何帮助家里脱贫致富的讨论与实践热潮。赵长江同学的家在依安县依龙镇,过去家里一直依靠种植玉米维持生活。最近他把有关种植业和养殖业调整的知识写进父母能够看得懂的家信里,在信中,赵长江建议父母趁着“农闲”时间考虑饲养奶牛,并再三嘱咐父母在选购种牛时注意的相关事项。他说:“我是个农村孩子,过去一直觉得应该等到毕业后再孝敬父母,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有能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家里做点事情了。”
现在,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团委结合同学们的活动,正准备印制一份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畜牧养殖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简报。从大一到大四,很多学生都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材料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
全省高校将补“感恩”课
东北农业大学的这一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及地方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黑龙江晨报、黑龙江电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来到该校参加部分学院组织的主题班会活动。据介绍,黑龙江教育厅、哈尔滨理工大学及东北网、合肥晚报、长江日报等教育部门和多家媒体对东北农大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感恩教育活动,目前不仅在东北农业大学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感恩”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已意识到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工作岗位,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
我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高铁春认为,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明年开始,黑龙江省各高校将开展“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其中就包括感恩教育的内容。据介绍,这项工程已经申报国家重点课题。
各界谈培养感恩心这应是全社会必修课
胡守钧家长: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原因在父母,根子在社会。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重文化教育,忽视做人教育,做人是第一位的,而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家孝敬长辈;二是重技能给予,轻人文熏陶。因此,培养感恩心应是全社会的必修课。
网友邵易: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改革,这就是我要说的。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晓明:“感恩”在现代发展观中是必然要被削弱的。现代性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这恰恰与我们传统观念中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相左。所以,“孝”这个题目很大,不仅牵涉到父母和子女关系,在今天也必然涉及到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然而巨大的困惑至少这样告诉中国人,不能一味指望以植入现代性来解决所有问题。
学者刘惊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导引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缺乏“德育实效”。目前的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个体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首先要体验辛苦
心理专家赵梅博士认为,感恩之心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及时性,即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帮助,马上就能产生对对方的感激之情;另一个特性是滞后性,也就是当时意识不到,直到以后自己有了亲身体会,才油然而生感恩之情,俗话讲“生儿方知报娘恩”即是这个道理。因此,首先要让孩子体验一下辛苦。“现在的孩子从小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他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也就不懂得感恩。”赵博士举例说,山东师大附小在今年“三八”节的时候,让孩子把双肩背的书包挂在胸前走回家,然后做家务,体验母亲当年怀孕的辛苦,以此作为感恩教育的一个环节。身边人要以身作则
心理专家陈勃博士认为,老师、家长都要以身作则,对上一代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学校平时可多搞些感恩的活动,比如,布置一个作业,让儿童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好处,再想想父母的难处,光想好处不想难处,他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很难产生感恩的情愫。另外在教材中也要增加一些感恩的故事、童话。学校的传统评价体系也要做出适应性调整,比如,在评比“三好学生”的时候,那些虽然学习不优秀,但对父母很关心,喜欢帮助同学的学生,也应成为“三好学生”。
寻找病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哈尔滨市某高校中文系讲师郑先生指出,在不忘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品德之人的这一伟大目标同时,关注一下学生的“基础道德”很有必要。如今学校的思想教育活动难免会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一个高明的医生则会告诉病人,病是如何得的,如何改变环境,加强预防。
那么大学生的感恩缺失病该怎样预防呢?
哈尔滨市的教育工作者孙先生说,父母首先要检讨。他说,“五四”时期作家鲁迅曾撰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认为,做父母的不要把孩子看成祖先和自己的附属品或奴隶,而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尊的人。孙先生说,孩子大都是父母的影子。家长溺爱是孩子不孝的一个原因。
哈尔滨市民吴先生说:“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讲自己父母或配偶父母的不是,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吴先生认为,有些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尊严和威信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另外父母的教育思路也很重要。哈尔滨市一位研究素质教育的教师张女士认为,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学了多少数理化语文知识,而不关注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许多学校为了讲求升学率,也犯了与孩子家长同样的错误。他们认为孩子成功的标志就是考上某某学校。诚然,金榜题名值得高兴,但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或终极目标。
说起“感恩”的内涵,省内一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士武先生认为,感恩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同时他也指出,感恩并不等同于孝道。一个人除了对老师和前辈感恩外,对帮助过你的所有人感恩,对自然感恩也是感恩的应有之义。感恩可以促进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的东西。
感恩要见行动。哈尔滨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刘某认为,感恩意味着向自然、社会和他人索取的同时,也要给予、回报。感恩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行动。他表示要在大学毕业之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自己节俭一些,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东北农业大学一名学生在演讲中说:“学会节俭,学会生活,才能学会做人。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记者手记
唤醒责任意识
镜头一:不久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附近一家酒店里,记者偶然发现一群正在聚餐的大学生,正在为其中的一个同学庆祝生日。杯盘狼藉,酒兴阑珊之时,一名大学生又点了几听饮料。最后有的饮料没喝几口,有的打开后,甚至一口没喝,大家就散席而去。
这群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他们正在慷慨地花着父母的钱。
镜头二:哈尔滨许多高校附近的出租房生意十分红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住在有8个同学一间的宿舍里。某高校的一间宿舍中,8个学生中有6个在外面租房住。据记者调查,租房住的6个学生中,其父母大多属于工薪阶层。
一人独居当然较为清静、自由,但钱从哪儿出?学生们,想到自己的时候,是否体会过父母赚钱的不易?
镜头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我省某高校学生工作处曾经发起过对某个刚入学的贫困大学生的校园捐助活动。捐助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这只是政府的应尽责任,“我们没有收入,为什么要捐款?”有的学生说:“我家也不富裕,谁来捐助我呀!”
有钱出去潇洒,吝于帮助他人,体现了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
窥一斑而见全豹,大学生们的感恩缺失症有多种表现,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对亲情缺乏感恩之情,另一种是对来自社会帮助和恩惠缺乏回报之念。
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和父亲闹了点儿别扭,心里有气,而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
报载,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人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
南京付毅飞说,在这个纷繁复杂又充满诱惑的社会里,很多大学生也下意识地去追逐享受、消费和放纵。他们宁愿花整天整夜的时间去上网去泡吧去蹦迪,也不愿意去凝望一下对自己满怀期待操劳半生的父母,去想想自己肩负的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去展望一下自己的未来……
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团委表达出深深的忧虑,由于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贪婪在蚕食他们的良知。很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长此以往,感恩情结、传统美德在不远的将来将遗失散尽。感恩教育来的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