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进京农民工生存状态调查:政府就是我们的靠山
2005-12-27 03:33:5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刘泽宁 刘姝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2月27日电 再有几天就是2006年新年了。就在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计划着回家过年的时候,黑龙江省虎林市东方红林场的张显胜等青年农民工,却在北京市忙着赚钱。尝到了甜头的张显胜是我省有组织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之一。

  黑龙江省驻京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站站长徐维新说,通过政府组织农民工劳务转移,将带动农民工找到致富的门路。

  今年28岁的刘洋是北京朝阳区一家大型批发市场老板的专车司机,是今年我省劳动力转移办组织到北京打工的农民工之一。谈到现在在北京的生活状况,这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兴奋地说,他工作很舒心,不论工资待遇,还是各种保障机制,都让他感到很踏实,没有后顾之忧。如果早一点儿知道是这样,他肯定头几年就出来了。

  到北京之前,刘洋是牡丹江市东宁县东京城林业局一名普通的司机,每个月挣200多元钱的工资,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然而在去年,单位因效益不好解体,刘洋不得不下岗回家,这样连200多元钱的工资也成了泡影。

  今年2月份,刘洋到北京打工,他希望能够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工作,除了养活自己外,还希望能够贴补点儿家用。刚到北京,他就被劳动力转移办安排到这家批发市场。老板看他为人诚恳、勤快,就把他留在身边当专车司机。现在,刘洋每个月挣1000多元钱,住在单位提供的免费单身宿舍里,一天三顿饭也不用自己花钱。到了过年过节,单位还会发补助和一些福利。刘洋说,他想以后就留在北京工作,等到自己在北京生活得好一些了,他还要把在家乡的父母接到北京一起住,让他们晚年享享福。2004年12月,虎林市东方红农场农民张显胜通过当地政府安排,登上了赴北京打工的列车。与张显胜结伴的还有20多名经过培训的当地农民。在家乡的时候,张显胜在一家集体企业当工人,每个月的工资也就200多元。到北京后,农民工服务站为他找了一家私营企业做保安,一个月的工资是800元钱,还有医疗保险,而且还管吃管住。单位还有相应的福利,平时用的生活用品、衣服、被褥等单位都给买,他每个月挣的800元钱全能攒下。张显胜说,他年底不打算回家了,准备再多赚点儿钱,这样一年能给家里邮一万元钱,保证全家人两三年的生活开销。张显胜说,别看他才到北京一年,他现在已经是单位的保安队长了,管理着全公司40多名保安,其中有一半是东北三省的农民工。他自豪地说,只要踏实肯干,黑龙江农民工在北京还是很受欢迎的。

  一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其他自发进京的农民工相比,经政府有组织转移出来的黑龙江农民工,不仅吃苦耐劳、技能熟练、懂得基本的礼貌礼仪,而且为人实在、遵纪守法,一时间成为企业用工的首选。

  林华山和王业琳夫妇是2003年由省劳动力转移办组织到北京的农民工。在到北京之前,他们都是穆棱县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人,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不超过400元,还要供养一个正在求学的孩子。“如果不是下岗,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了,我们宁愿生活得苦一些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到外面打工。”王业琳说:“可是,跟着‘劳转办’到了北京后,我们才发现,这里的经济环境要比家乡好得多。只要勤快、肯吃苦,肯定不会挨饿的,而且日子还会过得很好。”王业琳带记者参观了他们在北京的家。

  王业琳的住所在朝阳区东五环外楼梓乡,房子40多平方米大,电视、空调、电脑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王业琳说,她现在在一家股份制企业当记账员,丈夫林华山在一家粮食公司当付粮员,虽然工作都不算轻松,但是单位效益都还不错,两个人每个月的工资都能超过2000元,他们住的房子也是单位免费提供的。去年,他们还把孩子接到北京上学,全家人在北京安了家。王业琳说,他们夫妇希望在北京多挣点儿钱,供孩子上大学。

  在北京奇瑞汽车公司当高级技术员的小严也是一名通过政府组织到北京打工的农民工。家境贫寒的小严说,他曾经最大的愿望是到饭店当服务员,这样可以每天都能吃饱饭。学过修车技术的他被安排到一家汽车修配厂工作。很快,他以熟练的技术由一名普通的修理工成了一名抢手的技术骨干,月工资一路升到了2000多元。

  今年35岁的老马是北京一家粮油批发市场的副总经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两年前,老马也是一名从虎林县东方红林业局到北京打工的普普通通农民工,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他从数百名打工仔中脱颖而出,跨越到企业的决策层中,成为这家在北京颇具影响力的粮油批发市场的中流砥柱。

  记者来到这家粮油批发市场采访时,恰巧老马带人到外面洽谈一笔业务。这家市场的滕总经理说,如果不提前两三天预约,很难碰到老马,因为他常年在外联系公司的各项业务。他以一个农民特有的执着与韧劲和与人为善的性格,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开拓了很大的市场。

  老马的妻子告诉记者,刚到北京时,老马也是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每天一大早,他揣着馒头,拿着地图,到处推销公司的产品,由于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又是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的外地人,遭到了不少白眼。但是,老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那股倔脾气让他专啃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渐渐地,大家都了解他了,也被他的那股执着劲所征服。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成了公司销售额最高的销售员,成为外来打工仔们心中的“明星”。省森工总局驻京办在北京楼梓乡建立了一个可同时容纳500多人食宿的农民工培训基地,为进京务工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可今天记者来到这里时,几千平方米的大院内冷冷清清,培训基地的两层楼内也是空无一人。

  这样好的培训基地为何竟这样的闲置起来?省森工总局驻京办的程主任一脸无奈:供求双方缺乏沟通和衔接。现在北京是用工荒,每年用工量在几百万以上,急于用人却找不到人,每天仅保安、服务员两个工种的缺口就达到20万人。而黑龙江的农村劳动力又很富余,但很多农民工却闲呆在家里。因为很多农民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虽然贫困,甚至吃不上饭,也宁可呆在家,不愿外出打工。

  省森工总局建立的农民工培训站目前是我省各地市驻北京农民工服务部门建立的第一个培训基地。程主任说,把农民工转移出来,还得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身价,这样才能让农民工真正地实现致富。不是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是给农民工买张火车票,然后把他们扔在火车站就不管了。

  程主任认为,劳务输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因此发展过程中难免面临一些困难,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省现在输出的很多农民工存在文化素质低,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与实际需要差距大的特点。据他了解,北京很多用工单位,特别是新型工业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的劳动力输出。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基本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自发行为。由于我省劳动力市场尚不规范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制约性。在转移农民工过程中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联系与协调,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劳务信息网络,规范中介组织的职能,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