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董洪宪:关于加快我省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建议
2006-02-09 19:37:31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政协常委董洪宪进行大会发言

  东北网2月9日电(记者 印蕾)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9日上午进行了大会发言,会上,省政协常委董洪宪作了主题为《关于加快我省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建议》的发言。

  董洪宪在发言中说讲述了我省对俄经贸合作存在的政策、口岸、企业、对俄投资、对俄劳务输出五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简要分析。就加快我省对俄经贸合作升级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具体建议。发言全文如下: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对俄经贸合作逐年大幅度递增,成为全国对俄经贸合作最重要的省份。但距离对俄经贸合作强省还有一定差距。下面,就全省对俄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对俄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方面。一是我国边贸政策逐年淡出。2003年国家取消了边贸进口20种商品税收优惠政策,2004年9月1日起“双倍抵扣”政策也停止执行。二是俄方政策壁垒增多。近年来,俄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了歧视性措施,实行税收限制、进口许可、进口禁令、进口配额、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海关估价中,俄罗斯至今仍对中国服装、家电等商品规定较高的最低限价。对进口中国商品收取歧视性税费,进口商需缴纳发票面额0.15%的通关手续费,其中0.1%以卢布缴纳,0.05%以结算方式缴纳。

  (二)口岸方面。俄方口岸老化,设施陈旧,未实行电子报关,通关时间长,手续复杂,通关效率低,企业成本大。我方口岸也急需改造。以绥芬河为例:绥芬河铁路口岸是我国对俄贸易重要口岸,虽两度改造口岸设施,但仍未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口岸客货运量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口岸扩能改造后,换装能力已达1000万吨,绥芬河至俄格罗捷阔沃的26公里前方通道能力仅750万吨,2005年口岸过货770万吨,已超过限量。液体换装线已初具规模,年换装能力虽然达100万吨,但难以满足从俄进口石油1000万吨计划的实施。铁路口岸绥芬河至海参崴的国际列车还没有开通。出境旅客要在俄边境站下车查验后再换乘,既影响通关速度又给出入境旅客带来不便。我省作为内陆省份,由于没有出海口,对外开放的基础较差,贸易便利程度低,物流成本高,制约了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通过俄罗斯的海参崴等港口,可以解决借道出海的问题,为我省和东北其它省区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甚至北美等国家,开辟一条新的陆海通道。这是解决我省和东北北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滞后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企业方面。外经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一是整体实力较弱,筹资能力差,懂技术和管理的人才较少,抵御市场和政策风险能力较差。二是经济实体类企业匮乏。

  (四)对俄投资方面。近几年,我省对俄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迄今设在俄罗斯境内的企业有上百家之多,但平均投资额不足200万元,在俄远东投资办厂的企业多局限于自然资源浅层次开发的林木产品、农副商品、鱼及海产品的初级加工,缺少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深度加工和转化增殖的合作项目,大型项目不多,难以满足俄方需求,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拉动有限。

  (五)对俄劳务输出方面。我省对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分布在基础设施、建筑装修、森林采伐、农业合作等领域。俄方办理中国劳务人员出入境手续繁杂、收费高、耗时长。中国劳务人员有俄罗斯工作的工作许可期限仅为11个月,且不能多次往返。以往俄方要求我方入境劳务人员办理统一的一张劳务大卡即可,而现在却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又突然要求每名劳务人员必须一人一卡。还对双边经济合作项目下的中方劳务人员自用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征收高额关税。

  二、加快我省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的建议

  为切实解决制约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及合作规模,实现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今后,我省应着重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为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要努力提升我省出口商品质量,重塑中国商品形象。要树立边境贸易、互市贸易和现汇贸易同等的质量观念,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各类口岸、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把好出口产品质量关,防止假冒伪劣商品以各种渠道“流”入俄罗斯市场。

  (二)努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针对俄罗斯消费水平提高的实际,要增加优质名牌产品的出口份额,尤其是我省地方名特优产品,以提升我省商品在俄罗斯的知名度,扩大对俄贸易,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提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在进一步扩大纺织品、服装、轻工产品、农副产品出口的同时,提高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要大力加强对俄接壤市(县)的科技实力,借助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支持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扶持和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地方经济特色突出的大型科技龙头企业,形成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围绕基地建设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以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技术实力强大的企业为重点,依靠科技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

  (三)努力加快对俄出口加工区建设。我省出口俄罗斯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南方生产的,地产比重很小。要充分利用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利用交通网络和产品加工优势,加快构建哈牡绥经济产业带,加快牡丹江、黑河、绥芬河、东宁等市(县)出口加工园区建设,吸引南方厂家到我省生产加工对俄出口产品。

  (四)努力加大“北开南联”力度。我省对俄贸易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优势以及对俄贸易渠道和经验,劣势在于缺乏资金和有效管理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水平比较低。我们要以强大的“北开”,充分做大“南联”,与浙江、江苏、广东、香港等发达地区携手共同开发俄罗斯市场,将我省对俄贸易的地缘优势、客户网络优势和公共关系优势同南方省市的资本优势、品牌优势相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五)努力加快对俄经贸人才队伍的建设。我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发展,必然对复合型经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需要懂外语、懂技术、了解外贸操作程序、了解中俄地方资源合作、能够驾驭双方过渡型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我省虽然在培养“知俄懂俄”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但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培养、吸引和利用人才的各项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广辟人才引进渠道,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财引智,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采取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完善鼓励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支持绥芬河:等对俄口岸城市创办大学,与省级科研院校挂钩,科贸结合,促进升级。

  (六)努力加大大通道及枢纽港站建设进程。加快黑河黑龙江大桥和洛古河大桥建设,加快边境口岸的铁路、公路建设,进一步搞好江海联运。整合口岸资源,进一步完善黑河、绥芬河、东宁三个对俄互市贸易区的功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力争绥芬河口岸前方通道改造工程列入中俄两国改造计划,后方通道绥芬河至牡丹江市193公里的铁路复线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争取尽早实施。加大与俄罗斯滨海边区的协调力度,尽早开通铁路、公路直达海参崴运输线路。争取启动绥芬河阜宁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构建口岸立体交通网络。

  (七)努力提高通关效率。以“大通关”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口岸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政府、联检、货代、外贸、运输、税务等部门为一体的电子口岸。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深化通关作业流程改革,加快验放速度。

  (八)努力扩大对俄投资。为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我们应积极组建对俄投资企业集团,吸收大公司、大企业及金融等部门参加,积极开拓投资市场,找准对俄投资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从重点领域开拓,带动对俄投资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将吸引外资与对俄投资并举,共同发展,在双向投资中形成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格局。此外,还应利用在俄经营活动的利润进行再投资,以期形成对俄贸易、投资的良性循环,减少损失,增加利润,为对俄经贸注入新的活力。

  (九)努力扩大对俄劳务输出。由于俄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农业机械破损率达50%以上,造成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分别有100万公顷和120万公顷的耕地被撂荒。另外俄还有大量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和天然牧场,农用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大批土地有待开发利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技术先进,许多蔬菜已在各类地区温室种植成功。养殖业及养殖加工业的技术也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中俄两国农牧业及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合作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已有一些劳务队伍开始进入这一市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应加大力度,把中俄两国在俄远东地区农牧业领域的合作稳步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应增加口岸查验部门的人员编制。对俄口岸查验部门的人员编制,大多是在l997年前后确定的,数量已经严重不足,影响了正常的通关工作。应适当给予增补。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