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2日电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应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没有农民的参与,何谈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的受惠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的改革开放意识、发展农村经济的技能、科技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
在肇东走访,令人欣喜。肇东农民正在焕发出极大的热情行动起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成为肇东新农村建设中一股新鲜气息。
“中心户”许彦彬,一户带千户
走进向阳乡农民许彦彬的家,说是家,又像是网吧,六七台电脑、打印机、传真机、视频摄像头,一应俱全。
说是家,更像活动站,四壁上满是农业信息简报。采访许彦彬,我们没想到,一个农民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干出了这么多“漂亮”事。
他自费到东北农大学习瓜菜种植技术,自己琢磨出一套栽培方法。
他自己创办了一个农民科研所——向阳乡新时代科研所。
自己正式注册创办了协会——肇东市向阳乡瓜菜协会,下设销售联合体和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自办《农业科技信息简报》下发给农户。
去年春节,他组织“科普超市”,邀请省内农业专家为农民进行咨询。
他在哈尔滨、大庆、大连、上海等大城市招聘市场信息员12人,搜集各地农产品生产和价格信息。
在向阳乡建起瓜菜批发大市场,又进入省城,设立瓜菜批发点。
他说:农业生产要把农民小生产和大市场连接起来。要把生产瓜菜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产业规模,达到集约化、专业化,去年,向阳乡瓜菜基地年产瓜菜总量1500万公斤。
他组织搞“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标准化示范区”,年产番茄1800万公斤,1800农户户均收入1.1万元。
他每天上网,下载供求信息,打印出来发到农民手中。
许彦彬是个老百姓“崇拜”的人:多次获全省科技战线先进个人“十佳会长”、绥化市“十佳”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他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后,免费为乡亲进行技术服务10000余人次。
他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后干劲足了,要“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办、领着农民干!”
在肇东,像许彦彬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心户”不只他一个,全市已发展到1005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1.2%,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屯、以屯带村、以村带乡,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局面。二街村的房子升了价
走进昌五镇二街村,已是傍晚,整洁的村容让我们心头一喜:白色路面在家家农户房前经过,路上干干净净,几乎看不到稻草;一辆辆摩托车不时从街道上驶过,放学的小孩子成群结队在嬉戏。
路宽4米,厚度16公分,白色路面,在全村延伸1公里,这条路可谓时下我省农村“高等级”村路,引起我们的兴趣。
令人惊奇的是,去年修这条路时,镇上没投一分钱,修路资金全部来自村里自筹的30万元。
说起过去二街村的路,村民感叹:“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路,不但影响村民生活质量,还制约着农业生产,成了农民的“心结”。面对农民强烈的心愿,村里决定不等靠镇里投资,村里自己想办法解决。
修路投资高,钱从那里来?这个村是一个生产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子,全村4000多人,去年人均收入3800元,畜牧业是这个村的主要产业,肉牛、猪、鸡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收入的增长。村里经营有方,每年靠租赁房屋等还有20多万元收入。修路资金村里出一部分钱,其余资金缺口村民自己凑,路修到谁家门口,谁家就出钱,经过的100多家农户,都痛快地交钱,村民告诉我们,全村不够痛快的只有两户。
城里有物业管理,二街村也模仿城里搞起“路业管理”,自己走的路自己修、自己管。每家出100元交到村里,负责路的维护,现在村民对路格外珍惜,看到超重的车进入,都出来挡驾。
村支书告诉我们:全村总路面6公里,今年还要陆续修。还要修上宽1米,下宽0.8米的排水沟,路两旁还要栽上丁香、云杉。
二街村的村民品味着路带给他们的喜悦。路修好后,所经过的百户人家,农房都增了值,每家房价都涨了1万多元,过去村里有个农户家房子4万元还卖不出去,现在6万元轻松出了手。
李世福跑“银监会”为农民筹资金
李世福是肇东昌五镇向阳乡中心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户。李世福在农村是个司仪,在村里很有名气,村里“办事”不但他主持,他家还有300平方米的大厅,农民“办事”时经常在此聚会,他所在的村属于“上等村”,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缺少文化生活。乡里把他确定为“文体活动中心户”后,给他配备了乒乓球案、羽毛球拍、200多本书、报纸,农民来此办婚事的时候可以打球、看报、借书,晚上,他还组办秧歌队,现在农村老头、老太太每天晚饭后在他家门前扭秧歌健身。由于到他这里打球、下棋、扭秧歌的人多,老李对农村的喜怒哀乐、大事小情了解的比较多。在他家里,记者看到满屋花草郁郁葱葱,书桌上还有几本金融方面的书。
他还把今年“一号文件”摘抄下来,向农民宣传,在他家墙上有一首他自己创作的诗“一号文件、指路明灯;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利国利民;生存发展,千帆竞争。”朴素的语言体现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感。一了解,农民老李最近研究起了“金融”问题。
他所在的向阳乡目前还没有一个银行储蓄所、信用社,农民种地、发展生产需要资金只能靠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利息高,最低一分五,压得农民吃不消。据老李估计,乡里民间借贷总金额是四五千万。
老李把他抄录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段念给记者,内容是关于农村金融的,他说,建设新农村,最缺的是资金。中央一号文件里说了允许农村自然人和企业开办小额互助性质贷款,银行储蓄、信贷到不了我们这里,有了政策,我们农民可以想办法自己解决资金问题,互助贷款,合作共赢。
他告诉我们,上午,他刚去了市银监会,与行长谈开办农村互助贷款合作社问题。行长热情接待了他。
也许不久,我们就可看到农民自己的“银行”——农民互助贷款合作社在肇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