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0日电 刘大妈是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前营村妇女干部,“大号”叫刘景芬,今年52岁。大妈一辈子只生了俩女儿,可她的心中却装着300多个牵肠挂肚的“儿子”——他们是30年来曾驻扎在村子里的边防某部二连的一代代官兵。刘大妈保存着三大本相册,每一张相片上都是她心爱的“儿子”。
30年前,刘景芬就是一位拥军大嫂,常为官兵缝补衣服,教南方兵包饺子,陪来队家属聊天。
二连的小伙子们对刘景芬的感情,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更是逐渐加深,从“刘嫂”叫到“刘大妈”,官兵们觉得跟刘景芬越来越亲了。刘大妈也打心眼里疼着她的“兵儿子”。她指着照片对记者念叨着:“这个叫孙秋更,是山东兵,刚认识他时正赶上考军校落榜,情绪可不好了,我就跟他唠嗑,后来他又参加考试,考走了;郭硕军顶让我操心了,在部队时就淘气,衣服不是这儿坏就是那儿露,复员后结婚不长时间又跟妻子闹别扭,还跑我这儿住了半个月,让我一顿‘骂’;薛贵成可是个好样的,当初在连里当饲养员,没事儿就捧本书看,猪喂得膘肥毛亮,他自己也考上军校了;黄庭顺在二连当了12年兵,是个三级士官,在这儿结的婚,按他们老家的风俗,结婚第二天要吃饺子,还是我给包的呢……”
刘大妈说起她的“兵”儿子们,一肚子的故事。刘大妈家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排镜子,都是这些年老兵复员时送的礼物,大都写着“赠给亲爱的妈妈”。每年年三十晚上,刘大妈家的电话就成了“热线”,天南地北的“兵”儿子们,都会操着不同的口音给刘大妈送来最真诚的祝福。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