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6日电 盛夏时节,黑龙江晨报记者来到位于黑河市西郊车地营子村的女民兵观察哨,对这个女民兵观察哨的哨长别秀珍进行了采访。
“别大姐,听说你在这个哨所呆了有年头了?”
“别大姐,听说你在这个哨所呆了有年头了?”
“是啊,一晃都22年了。那年我刚满18岁,今年整40岁了,谁知道时间咋就这么不扛过呢?”
“每年过年过节你都在这里站岗吗?”
“那当然,从当上民兵观察员的那天起,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哨所。就是每年除夕,不管当不当班,都来哨所为祖国守岁。”
“可以说,你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边防,不但得到的很少(每月拿200元误工补贴),而且连每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都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家里人能想得通吗?你觉得值吗?”
“那有什么想不通的?国不宁,家不安,身为女民兵观察员,站哨是我的职责,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家里人都很支持我!虽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挺紧巴的,但这也没什么好后悔的。用当兵人的话讲就是‘头顶边关月,心系天下安,一人不圆换来万家圆’。你说这样的人生能没有意义和价值吗?”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黑河市西郊车地营子村的女民兵观察哨,采访了这个女民兵观察哨的哨长别秀珍。
这个女民兵观察哨所始建于1963年。最初担任哨所执勤任务的是上海女知青,随着她们的陆续返城,站哨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当地女民兵的身上。哨所女民兵换了一个又一个,惟有别秀珍一站就是20多年。
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制“保温观察哨塔”是上世纪80年代初边防部队首批试建的保温塔之一,也是黑龙江上视野最宽阔、观察角度最大的观察哨之一,在维护驻地边境安全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队的同志说,哨所附近一带江面窄,曾是偷渡走私、内潜外逃的多发地段,有了这个哨所,有效威慑了不法分子,大大减轻了边防连队执勤的压力。
站在这个哨塔上,黑龙江两岸的景色一览无余。记者看到,薄雾飘渺的界江上,中俄两军执勤板房相互交错,双方巡逻车辆和过货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此刻室外温度达到30多摄氏度,但别秀珍仍一丝不苟地写着观察日记。
与哨塔为伴,与边关战士一道,别秀珍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安宁。22年的沧桑岁月已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过,小小哨所的历史变迁,印记了一代守边人——别秀珍那不平凡的执著人生。
□ 本报特约记者
本报特派记者 刘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