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8日电(记者 杜丽华) 记者从8日召开的全省中小企业局长会议上获悉,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40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6%,比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实现税收205亿元,同比增长17.8%;新增就业6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总数的84.7%。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贾玉梅说,2006年是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一年。非公经济在对外贸易、项目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领跑作用。
对外经贸大幅提升。去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进出口总额85.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6.4%,同比增长49.4%。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合作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重要力量。
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190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03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00家,骨干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七台河市亿达信煤焦化能源有限公司和黑龙江亿阳集团等3户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年纳税额已突破亿元大关。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各地市通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上项目达到928个,同比增长11.9%,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1;项目总投资350亿元,同比增长22.8%。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70亿元,利润92亿元,实现税金58亿元。
产业集群效益显现。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全省中小企业已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群效益逐步显现。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120个,进区企业6000户,基础设施投资达290.1亿元。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56个,集群内的企业达4256户,年销售收入规模达219.8亿元。涌现出以大庆龙凤、万宝园区为代表的石化产业集群;以四大煤城为主的煤炭精深加工和煤化工产业集群;以绥芬河、东宁等口岸城市为依托的进出口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以呼兰利民开发区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以及众多农产品、畜产品、山特产品加工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