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于英龙:做群众满意的好公仆
2007-04-13 10:08:4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3日电 题:做群众满意的好公仆——记二井镇实现村党总支书记于英龙

  能为群众干点事,能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就是一生的追求和最大的快乐——于英龙

  今年42岁的于英龙,已在大庆市二井镇实现村工作了23个年头,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也有5年多了。他还兼任着二井镇实现村村委会主任,龙肇农副产品经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于英龙的“头衔”多,他付出的更多。

  这些年来,于英龙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就是时刻为父老乡亲想实事、谋正事、办好事,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人生最高的追求,认真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努力做好一个群众满意的“当家人”。

  “我是谁?”:应该是父老乡亲最忠诚的儿子。

  “我是谁?”,作为一个支部书记,如何自我定位,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于英龙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实现村3300位父老乡亲儿子的位置上,时时处处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父老乡亲,苦着他们的苦、忧着他们的忧,千方百计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实现村的发展凝聚着已故的老支书张国富的心血。1998年,张国富书记因公殉职,英年早逝。实现村百姓心中的大树倒了,靠山没了。

  于英龙“临危授命”接任了村党总支书记。

  于英龙刚接任,就赶上豆油价格下跌,市场疲软,村里新上的三期工程占用了所有流动资金,曾引以为豪的大豆浸油厂被迫停产了。

  怎样才能保证油厂这块牌子不倒,集体积累不减,发展速度不慢,农民的实惠不少呢?当时于英龙心里也没谱。

  眼看要过年了,各地的债主陆续上门要钱。有的大吵大闹,有的要把他们单位职工拉到油厂来过年,有的甚至跟到于英龙家里去吃饭。

  于是,于英龙就耐心地接待他们,一面安排他们在厂里吃住,一面四处筹款,找亲戚托朋友,东挪西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筹了一些钱,按比例还一部分,好说歹说总算得到债主的理解。送走最后一个债主的时候,已是腊月二十九的晌午了。

  转过年,于英龙和几个班子成员就开始了“贷款长征”。在将近十个月的时间里,于英龙先后42次跑省市农行,算下来,行程两万六千多里地,真赶上一次“长征”了。每次跑贷款,住个十天半拉月的是常事,在外面饿了啃口馒头,垫吧一口方便面;困了,就找个小旅店眯一会儿。

  记得最后一次上省农行,于英龙怕堵不着行长,中午没敢挪地方,水米没打牙,连累带饿,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忽然,有人摇醒他,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行长。他对我说:小伙子,到办公室谈谈吧。十个月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后来,金融部门经过严格的信贷资格审查后,一次性注入生产资金3000万元。

  正因为经历了油厂二次启动的艰难,才使于英龙深刻体会到,农民办企业,光凭热情不行,工厂要盈利,科技必须先行。

  1999年,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现实村技术改造项目蒸汽闭路循环系统正式投入生产。这个项目,一天就能节省煤耗1万多元,每吨大豆降低成本60元。

  厂子里的人都知道,这一天节约1万元的背后还有一个“三请刘工”的故事。

  刘工是大庆石化总厂的高级工程师,叫刘世海,技术上是权威。我们想请他到厂里搞技改。第一次找他时,一听咱们是村办企业,人家免谈了。也难怪,人家退休后的工资1700多元,还有额外补贴,整天衣食无忧的,何苦到一个屯子来苦熬干修。于英龙并没灰心。第二次,他又登门拜访,也许是被我的诚意打动了,刘工终于松了口,答应考虑考虑。我看这事有门,于是趁热打铁,来了个“三顾茅庐”。第三次去,带了点我们自己生产的豆油。也不知怎么搞的,有个20斤的豆油桶从车上拿下来时有点漏,我一口气拎到刘工的六楼时,裤子、鞋上满是豆油,刘工见我狼狈不堪的样子,疑惑地问我,大老远的,两次三番地跑,你这是图个啥呀?我告诉刘工,要是为了我自己家的事,我可没这个脸软磨硬泡的,可这是实现村全体父老乡亲的事,别说一身油,就是割我十斤肉,也要把你请到。

  刘工终于被打动了,激动地说,就凭你这片为民干事业的真情,我跟你去了。现在提起“三请刘工”这档子事,大伙还开玩笑地管刘工叫“油工”,意思是我一身油把刘工给“粘”来的。

  企业的正常生产,拉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全村有农用三轮、四轮车400多台,就连东风、大解放等价值十几万、几十万的大型载重车也达到20多辆。

  这些年,是企业把实现村和外面的世界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大伙也因此有了双重身份,厂子生产时就是工人,农忙时又成了农民,未出家门就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厂里用人最多时达到500多人,仅在油厂、砖厂里挣的工资,一年就有100多万元。

  为了父老乡亲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于英龙使出了全力,尽了一个百姓之子应尽的义务;作为母亲的儿子,于英龙却问心有愧。去年,村里修路时,正赶上我的老母亲肝癌晚期病危在床。在修路的二十多天时间里,路在屯边过,于英龙仅去看了一次母亲,只在母亲床前站了一会。路修完了,母亲却永远地离开!清明节那天,于英龙跪在母亲坟前,任泪水奔涌,这是一个儿子对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而流的愧疚的泪。

  “依靠谁?”:依靠组织、依靠群众把事业干好

  俗话说,一个篱巴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又能碾出几根钉?实现村发展起来了,这完全得益于上级领导的悉心关怀,得益于村厂班子成员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村老百姓的齐心努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胜利,这话可一点不假。一支过硬的铁班子,是强村富民的根本保证。村里的班子成员在于英龙的带领下,在实际工作中都能作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整体讲团结,形成了一个步调一致、行动有力,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那是1998年11月,厂里要减人。这可是伤筋动骨的大事,动谁谁都疼,又敏感又得罪人。

  班子成员开会进行研究,标准怎定?拿谁留谁?大家十分为难。让于英龙没想到的是,油厂副厂长罗文忠第一个站了出来,他说:我带个头,我侄子罗广州生活还不错,我负责说服他,再谋个别的活计,把厂里这个活让给困难户。紧跟着,砖厂厂长邹继才,也提出让他的姑爷儿魏国友下岗。 有了班子成员的带头,本来非常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厂子一次精减130人,没有一个不服气的,全村人都佩服班子成员无私忘我的精神。

  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于英龙,群众是开展工作的坚实基础,没有群众的支持,什么事都干不成。尤其在修路上,于英龙感受最深。

  修姜家屯的路时,屯里的正街主干路要取直,得占郑长富家的整个南园子。农村老辈人有个说法,没有院脖,过日子犯忌讳。于英龙正琢磨着该怎样和郑长富谈时,郑长富却主动表示,自家的院墙随便扒。

  修路工地上劳动的场面,更是让人难忘,村里一声令下,群众纷纷主动上段,有人的出人,有车的出车,就连在外地打工的人,听到了修路的消息,都主动回来,投入到劳动中。原计划要用两个月完成的工程,实际仅用了20天的时间就铺完了。仅人工费就得50多万元,可老百姓一分钱也没挣。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没有人相信这是事实。

  “为了谁?”: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3300位父老乡亲服好务

  这些年,于英龙时刻都在提醒自己,自己是实现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干部,只有更好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和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

  记得那是1999年夏天,正当豆粕紧缺时,一个大连客商找到我家,扔下2万元钱就要走。我爱人实在推脱不掉,就给我往厂里打电话,我急忙赶回家。这位客商说,我把这点意思送到家里来,还能有啥说道。当时,我严肃地对他说,你的这番好意我理解,可我的家大着呢,3300多口人,785户,人人都说了算,要送你得户户送,你能送得起吗?我又跟他说,如果我是个见钱就眼开的当家人,厂子早就黄了。看你大老远来的,尽管我们货源紧张,也想办法先给你供货。你要是再搞这一套的话,一斤也不卖给你!

  这位客商揣起2万块钱,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就凭你这一点,你们的企业肯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后来,这个客商果真成了我们的老客户和好朋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拆过桥。

  这些年,按照油厂的责任制,我应得奖金四多万元,可我一分也没拿回家去,都用来资助贫困户、贫困学生了。

  今年8月中旬,我侄女跟我说,卫国村她有个同桌叫刘淑艳,她俩一起考上了二中,可她家里供不起,要辍学。我觉得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辍学太可惜了。我把侄女和她一起送到二中,为她交了学费,我妻子还给她买了衣服、被子和学习用品。小姑娘感动的哭了好几场。

  对于儿子的学习,于英龙没有时间过问。从孩子上小学到高中,考大学,于英龙从来没翻过孩子的作业本,也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2000年9月,孩子要过生日了,他埋怨我说,人家的爸爸都给孩子买生日礼物,你从来没给我买过什么礼物。我一听也觉得过意不去,就向孩子许愿等他过生日时,送他一台奔四电脑,孩子高兴地都跳起来。

  说来也巧,前桂屯于喜民的孩子考上了东北农大。孩子学习挺好,为了省钱读到高二就考大学了。他家生活那样困难,孩子的学费肯定成问题。于是,我就赶到他家,见一家人正愁眉苦脸,炕上摆着录取通知书,于喜民的孩子于晓亮正趴在炕上哭呢。我当即从兜里拿出准备给儿子买电脑的4500元钱,送到赵淑兰手里,赵淑兰哇的一声哭了,拉着女儿非要给我磕头。就这样,给儿子买生日礼物的钱,就变成于晓亮的大学学费。

  回到家里,看着桌上丰盛的饭菜和蛋糕,心里觉得过意不去,看着儿子失望的眼神,我真不知说什么好。过后我想,虽然没能买成电脑,但却给了孩子一样更加珍贵的生日礼物,那就是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样的礼物千金难买,弥足珍贵,足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儿,于英龙在村上工作二十多年了,自己也由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于英龙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实现村。尽了一个支部书记应尽的义务,收获的却是至高无上的褒奖,那就是群众那份比金子还要珍贵的感情。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