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郑树过和他收藏的7件“宝物”
东北网2月29日讯 郑树国是全国最年轻的“中国烹饪大师”,他除了有一手烹饪绝活儿外,据说他家里还藏有7件祖传的“宝贝”,分别是茶壶、食盒、风箱、味素盒、烤模、熏炉和一本家传老菜谱。郑树国说,这些“宝贝”都是他的太爷爷、爷爷和父亲留下来的,它们都见证了哈尔滨餐饮业的发展,每件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味素盒50多岁了
郑树国自己介绍,人们对调味料并不陌生,但郑家的这个味素盒却“与众不同”。那还是1952年,老厨家第二代传人郑义林(郑树国的爷爷)在哈尔滨厚德福饭庄掌厨,那时味素刚由日本传到中国,饭庄进了一批味素,郑义林当时对用味素调味并不认可,而是认为用“老汤”调出的味更纯正。一次做菜时,徒弟误将味素当成盐递给他,他将味素倒进了锅里,发现不对时为时已晚。他一尝,却发现菜的味道还挺鲜美,从那以后,郑义林开始使用味素了。郑义林见装味素的盒子很漂亮,就把用空的味素盒带回家。经过郑学章(老厨家第三代传人)传给了郑树国,已经有50多岁了。
“烤模”是西餐厨具
那个“烤模”据说是一件金属制成的西餐模具,直径约20㎝,边缘有长约30㎝的手柄,主体可以分成两扇,均有5个精美的凹型松鼠造型,中心为五角星。1908年,道台施肇基为了接待外国使节,派郑兴文到中东铁路俱乐部学做西餐,学成回府,官员们对郑兴文做的西餐赞不绝口,当即决定把西餐列入“道台府”。膳房也增添了烤炉、煎盘、烤模和西式调味品及刀、叉、勺等用具,这个“烤模”就是其中一种西餐厨具。
道员赠送紫砂壶
这个中西合璧样式的茶壶是1920年郑兴文年迈谢职时,时任道员将此壶送给郑兴文留做纪念。茶壶的壶身由紫砂制成,壶嘴和壶盖确是金属制作的,壶底有“宜兴紫砂”印记。郑树国介绍说,上个世纪初,很多外国人来哈尔滨,为了与他们打交道,哈尔滨关道官员迎合洋人的审美观点,在宜兴按西式咖啡壶的样子订做了一批“中西合璧”的茶壶,作为礼品,赠于洋人,外国人很喜爱。文物专家说,紫砂壶易碎,明清以前的存世稀少,这把百年紫砂壶品相完好,是一件难得的藏品。
风箱走到哪带到哪
那个风箱是郑兴文1907年从北京带来的。过去有名的厨师,为了工作顺手,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自己的厨具,此风箱比当时普通厨师使用的要小一些,长宽高分别为80㎝、20㎝和35㎝,但风力确很大,因它比普通风箱前后各多出一个风门。郑兴文在哈尔滨关道担任膳长时,曾经开创过“养生药膳菜”,备受官员们喜爱,这个熏炉是郑兴文当年制作药膳的厨具,而红木食盒呈椭圆柱状,手柄部分则刻着两朵绽放的荷花,是用来盛装炒菜、小吃的。
老菜谱留下百道京菜
家传的另一件文物就是一本老菜谱。菜谱是父亲根据祖父郑兴文的笔记整理出的100道具有代表性的京菜,其中包括烤鸭、涮羊肉、鸡包鱼翅、醋椒桂鱼等。这套菜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曾作为哈尔滨市一家服务职业学校的烹饪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