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日讯 以前,谈到支教,人们总是认为受益的只是乡村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其实,支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件双赢的事情。绥化学院通过实习支教为在校师范生觅得了一方实习的新天地。
支教缓解师范生实习难
起初,在决定是否让学生去实习支教的问题上,大家提出了不少疑义。首先是教学模式的问题,如果实习整整一学期,学生两年半的基础理论课能不能完成,传统的理论课拖后可不可行?其次是每个乡村学校只能容纳三四名学生支教,学生要分布到多个不同的乡镇实习,地区跨度如此之大,怎么管理?学生的吃住问题怎样解决,安全是不是能有保障?第三,学校要给每个实习支教的学生拿出1500元作为生活补助,但是1名师范生一年的学费才2500至4000元,这样的支出是否太大?资金都花在支教上,怎么办学?
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绥化学院院长庄严开展实习支教的想法。他说,之所以坚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看到那些农村孩子确实需要经过正规训练的老师。兰西、青冈、望奎、明水4个县共有初中教师3819人,但其中第一学历是专科的教师只有1102人,本科只有16人。二是师范生需要实习阵地。每年我省有10000名左右的师范生毕业,一度曾出现过几十名学生挤进一所学校实习的状况。学生实习时只能讲一两堂课,更多的时候只能听课。城镇里的学校怕影响常规教学进度,越来越不爱接收这种“实习团”。一些高校无奈之下,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结果许多学生草草找所学校开了证明了事,实习越来越流于形式。急需师资的乡村中小学让他看到了学生实习锻炼的舞台,实习支教既是双需,也是双赢。
为了推进实习支教的工作,绥化学院确立了“2.5+0.5+0.5+0.5”的新师范生培养模式。2.5是指入学后两年半进行专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学习;第一个0.5是大三下半年,一部分学生实习支教,另一部分学生继续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第二个0.5是大四上半年,第一批支教学生返校学习,第二批学生赴乡村支教,未支教学生参加普通教学实习;第三个0.5是大四下半年,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
支教成了学生就业的宝贵财富
实习支教让大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机会。据绥化学院实习支教工作负责人张佐娟介绍,首批实习支教的大学生人均周课时达到了14节,最多的可达32节。
他们不仅参加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还当上了班主任,开班会、做家访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他们都参与其中,几乎与参加工作的正式教师一样。绥化学院05级学生朱德慧说,以前去实习时,开家长会时我们都不能参加;可是现在,我们是在自己开家长会。学生包海多说,她在支教的过程中教过语文、地理、音乐、体育,初一的课程除了俄语之外,她全都试着教过。
绥化学院04级俄语专业的学生孙丽秋说,虽然以前在学校里也曾经做过练讲,但自己一直没找到当老师的感觉,因为练讲时,讲台下坐的都是老师和同学,并非真的学生。这一回实习支教自己才真正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她知道了怎样面对调皮的学生,怎样应对课堂上突发的状况。但是对于她来说,收获还不止于此。孙丽秋以前参加了几个大型招聘会都没找到工作,急得她甚至想改行。可是后来,她在自己的简历中注明曾有半年的支教经历后,马上就有天津的一家外国语学校打来电话要她去试讲。用人单位说,看重的就是她有半年当班主任的经验。
谈及此,庄严深有体会地说,实习支教活动开展不久,就有用人单位找上门来了。伊春市铁力区的相关部门专门跑到我们学校来要学生,说要到他们那里去工作。
支教让大学生补上了思想品德课
实习支教也让不愁衣食的大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在兰西远大二中支教的张丰兰告诉记者,她支教的地方水又苦又涩,她和支教的伙伴喝下后,大家全都闹了肚子。绥化学院的老师知道后,专程给他们送来了许多矿泉水。可是一想到学生们因为长期喝这种水,牙齿都变黄了的时候,张丰兰和支教的伙伴再也喝不下这些矿泉水了,他们决定把这些珍贵的矿泉水分给学生喝。张丰兰的班上有一个“怪怪”的男生,每到大家吃饭时就趴在桌上睡觉。后来张丰兰才知道这个男生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东西吃。打那儿以后,张丰兰就不自觉地变得更为节俭了。
庄院长说,支教让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支教回来的学生变化都很大,有的在食堂看见同学浪费粮食会主动上前制止,有的在水房碰到没有关掉的水龙头会主动关好它。支教经历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所有的思想品德课。
或许邹维玲写在日记里的话最能代表实习支教生的心声:“面对一群孩子,我们没理由退缩,因为艰苦才更需要我们。同时我更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师范生,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