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日讯 在望奎县厢白满族乡正白后头村,有一位专门帮助本村及附近村民外出搞劳务的人,他叫张朝龙。通过他的引带,全村和邻村每年外出劳务人数达500人,年创收达300余万元。
张朝龙家世代都以种地为生。“一亩地两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这种小农意识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一年到头就守着那点土地累死累活,还是两手空空,只能维持温饱生活。1996年,村委会召开了一次劳务输出讨论会,鼓励大家早日走出去,还成立了劳务输出组织,负责劳务输出的信息沟通,保证做到为劳务输出人员排忧解难,早就想走出去到外面闯一闯的张朝龙当场就报了名。
万事开头难,和大伙去的第一站是哈尔滨。刚到省城人生地不熟的,到哪儿都蒙门。他连续找了好几个劳务中介所,都觉得不太理想。他又与哈尔滨建筑工程公司一位负责人搭上了桥,经张朝龙软磨硬泡,终于答应张朝龙,找20名农民去哈尔滨搞建筑,签订用工合同。他乐颠颠儿地回到了家,由于农民怕出去挣不着钱,活不准,都不肯出去。他便到各家各户拜访,并承诺,工资按月发放,非常把握,他还担保如用工单位不给钱,找他要钱,经他这么一说,大家的心活了。这一年,他们每人挣了6000元。干活期间,他又结识了哈尔滨电业局的一位领导,给他联系了活,搞送变电工程,需要100人,每人月工资1500元。后来,他又到密山和双鸭山,在密山和5位种粮大户签订合同,进行春种秋收,每人收入4000元,这两个季节过后还有3个月零活,每人每天工资25元,每人收入2000多元,双鸭山的活是打水泥板,需要10人,每人月工资1500元,仅干了6个月,每人收入9000元。
男人们外出挣了钱,但在家的妇女每年的春种秋收却成了愁心事。张朝龙得知情况后,与村委会协商,在每年的春种前帮助劳务输出户统一买种子、购化肥,只收运费,秋收时帮助他们安排车辆,把到手的粮食及时收回来,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由于张朝龙外出务工讲信誉、坚持质量第一,不管干什么活,都想方设法干好。现在,张朝龙的劳务输出队伍遍布广东、湖南、湖北和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十几个省市,每到一处都留下了响当当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