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日讯 女生寝室和厨房在一起,而男生寝室却是从锅炉房里隔离出来的,每天和炉灰共眠。3月26日,记者来到兰西县奋斗一中,进入绥化学院支教大学生在这里的寝室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然而,面对艰苦的环境,支教大学生们却看得很淡,他们表示:“就是条件再苦,也要把这里的学生教好。”
3月26日,踏着泥泞的道路,在车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记者从绥化市来到兰西县奋斗一中。绥化学院第二批实习支教的几名大学生就在这里给学生们上课。
在绥化学院化学系的大学生尹慧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她们的寝室。几张床位,一张课桌,房门口放着菜板、电饭锅及各种调料。来到奋斗一中的锅炉房,记者又发现了两张上下铺床位。尹慧莹告诉记者,这里是男生寝室。记者看到,整间屋子内,唯一将寝室与锅炉房隔开的就是一扇钢窗;在床铺的尽头与窗户之间不到一米的空隙内,一张小课桌上摆满了书籍,这里便是男生们备课的地方。尹慧莹说:“来之前,我们已想到支教生活会很苦,但现实要比我们想象的糟糕一点。不过,奋斗一中的领导已经给我们很多照顾了。”
绥化学院中文系05级的庞博家住伊春市,她的皮肤很白晰,但双手却很粗糙。庞博告诉记者,到这里后因天气太冷,手被冻伤了,时间久就成现在这样。记者问:“后悔吗?”庞博毫不犹豫地说:“虽然这里生活条件艰苦,无法与在校时相比,但在这里,我能体现自我价值,对我是一种锻炼。即使条件再苦,我也要把学生教好。”
当日下午,记者又驱车来到兰西县平山二中。在这里实习支教的邱亮是绥化学院物理系05级的大学生。虽然她只会做几道简单的菜,但却是同在这里实习支教的另外两名女生的“大厨”。
邱亮告诉记者,刚来这所学校时,这里根本没有化学实验室,直到绥化学院为这里捐助实验器材后,这里才有了化学实验室。同学们通过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后,对学习化学充满了兴趣。就连平山二中的化学老师晏德有也说:“由于学校没有化学实验室,所以我教化学20多年从来没做过实验,只能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图。”
曹丹丹是绥化市人,从这里到她的家只需两个多小时,但是,自从来到平山二中实习支教以来,曹丹丹一次家也没有回去过。曹丹丹告诉记者,两个多小时虽然不多,但她想把这些时间用在准备教案上。“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们了。”
“来这里实习支教的大学生都很有朝气,教学方法很灵活。来这里之后,他们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特别关注,特别有责任心。这些大学生来到这里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厌学的情绪少了。同时,在实习支教大学生的带动下,平山二中原有的老师也开始学习。”该校负责人感慨地说。
图为支教男大学生简陋的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