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4日讯 《黑龙江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全文如下:
十七大报告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为我们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哈尔滨市呼兰区是全省农业大区,年产17亿斤粮食、6500万羽鸡、90万头猪、7000万尾鱼、6.5万吨牛奶。撤县设区四年来,在稳步发展农业的同时,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培育产业集群为核心,加快推进工业强区步伐,形成了电力、医药、绿色食品加工、教育、冶金、信息服务等几大支柱产业,逐步成为哈市“退二进三”的主要承接地。按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三个适宜”(即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呼兰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同安排、同部署,提出了建设哈尔滨生态新区的发展目标。
以节能减排为遵循,有效控制污染排放。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逐步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行业。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发展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坚决执行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目标责任制,健全完善节能环保工作实绩评价考核机制。做好节能环保各项基础和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节能减排工作氛围,努力使呼兰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以植树造林为抓手,建设美好绿色家园。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紧紧抓住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有利契机,把城区绿化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整体格局,推动城市建设,努力把呼兰建设成翡翠般的新兴城区。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67.11公顷,完成裕田小区等绿化庭院建设及南京路等45个街路的绿化工作。共植树1000万株、5.1万亩,建成生态村36个,有效改善了区内生态环境。2008年,我们将按照“补”、“新”、“升”的总体要求,树立“大绿化”观念,统筹廊道、公园、街路、庭院垂直管理一体化运作,推进城区绿化上档次、上水平。
以湿地、森林公园项目为牵动,构建江北生态屏障。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河口。松嫩平原现存的湿地很少,而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松嫩平原上保存完好的、大面积成片的湿地之一,不仅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于其中的珍稀鸟类,而且具有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我们积极向省政府提出申请,上报了《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和《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现场勘察研究后,同意我区建设黑龙江呼兰河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时序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段。
我们以建设“三北防护林”为契机,在杨林乡黄土山林场境内,辟建黑龙江省松花江森林公园。在总体规划上,确定“五区一带”六个功能区,即游客服务中心区、森林生态旅游区、海滩峡谷观光区、水上休闲娱乐区、漂河湿地观赏区和滨水游览观光带,全力打造既具审美价值,又具旅游价值的精品景区,力争将公园建成北方知名的综合性休闲旅游胜地。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区与松花江森林公园建设统筹推进,加之松花江大顶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形成的大面积松花江水库和水滩,将共同构建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域,成为哈尔滨市北部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同时,我们将湿地、森林公园及正在建设的腰堡生态渔港等生态项目整体打包,努力打造闻名省内外的东北重要生态旅游景观。
(作者系哈尔滨市呼兰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