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大用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以新"四化"破解"四小"难题
2008-06-10 06:47:3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9日讯 “一家一户没出路,大伙‘抱团’能致富,合作社是‘擎天柱’,林永明带咱走富路。”这是流传在呼兰区大用镇一带的新民谣。

  2003年,呼兰区大用镇农民林永明带头创办了由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参股的“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林永明任董事长。2007年,“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更名为“哈尔滨市大用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从农机作业到农作物专业种植,林永明以“土地经营规模化、田间作业大型农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种植作物品牌化”的四个新型现代化,改变着“种植小规模、整地小农机、标准小生产、销售小产品”的农户分散经营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土地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产业走,产业带动农民走”的致富新路。

  土地“归大堆儿”

  粮食卖出全省最高价

  5月14日,呼兰区玉米收购价已达每市斤0.72元。但农民林永华却说:“这个价格比我们合作社的(收购价)还差一毛五。”林永华就是大用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2007年,大用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两种形式,使土地经营规模达到1.5万亩。一是订单产销合作,合作社与575户农民签订了1万亩玉米订单面积,每市斤玉米合同收购价格0.65元。这比当年秋天新玉米市场价格每市斤高出0.15元。如果把种、肥、机耕费等优惠计算在内,订单社员每亩玉米实际收入要比非社员高出200多元。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合作社与118户农民进行了土地股份制合作,共流转土地5000亩,每亩地向社员支付租金400元,每亩每年还可以获得50元左右的红利,因此社员们每亩土地收入比非社员要高出150多元。

  细心的农民会算出,土地“归大堆儿”,无论是租金还是订单,都是全省当年的最高价格。而如果是土地流转的社员,则还可以“腾出身子从事别的产业”。社员林永华家的17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不用种地年收入就达6800元。他和爱人、儿子,通过打工和到合作社从事劳务等方式,年收入1.8万元,全家5口人人均收入5000多元,比不入社人均提高1000多元。

  合作社的“高租金”和“高收购价”,让当地农民分外“眼红”。2007年春天合作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时,农民们纷纷争着加入合作社,有的甚至动用了“说和人”。

  有专家评论,大用合作社的“土地股份合作”和“订单产销合作”,把原有的统分结合进一步升华,它在促进土地大面积流转的前提下,使农民土地得到升值。

  大农机作业带来大丰收

  土地一连片,合作社的大农机就显出了威力。以玉米收割为例,收割机每小时作业量是8亩地,相当于10个人工一天的作业量,而费用仅是人工的1/3左右。用社员们的话说:“咱这点儿地,拖拉机一突突就完了。”

  近年来,东北黑土地有机质明显下降,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土地分散只能用小农机耕种,造成大农机难进地。有学者断言,东北黑土地不能实现连片种植,大农机的作用就不能发挥,土壤质量下降的趋势就难以遏制。

  大用合作社现有农机总动力1685千瓦,其中大型动力662千瓦,农机具比例为1:3。强大的农机动力和土地连片,使合作社的大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合作社大型拖拉机完成作业面积近10万标亩,机械耕施肥面积达到95%,在农业生产的17项田间作业中,农机作业已达到16项(只有间苗为人工),农机作业率比2006年提高50%以上。

  由于拥有了土地耕种权,合作社自然可以优化耕作制度。大用合作社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的方式,推行田间作业机械化、地力培肥有机化、种植结构适宜化,实施了“一年深耕、一年浅耕、一年少(免)耕”的“三三耕作制度”。通过机械灭茬、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办法,有效遏制了土壤有机质连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经省土肥站检测,大用合作社耕种的土地,有机质出现回升的喜人局面。

  大农机作业,体现出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据测算,2007年合作社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20公斤,比农户自己耕种高出20%多,亩增产粮食144公斤,共增产粮食220多万公斤,增收286万多元。同时,使118户农民成为“自由人”,安心去搞“非农收入”。

  按“四统一”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

  50多岁的郭洪亮近两年种地不按“规矩”了,好好的耕地,他非要进行间种,种两垄闲两垄。村民们不解:“这不是种一亩扔一亩吗?”而老郭却理直气壮地反问:“我跟合作社学的还能差?”的确,老郭的种法让粮食增产一成以上。

  老郭是社员中的先行者,他把合作社正在试验的项目移植进自己的承包田里。而大多数社员,都要严格执行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大用合作社按照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实现“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供种肥、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的“四统一”标准化生产。

  合作社全部实行大农机秋整地,全部施用有机肥,全部进行统一供种肥,全部接受合作社农技人员的指导服务。由此可见,农民在种地环节上,基本丧失了“自主权”,在制度上确保了整地、播种标准化,使优良品种、先进栽培和实用农业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原来一家一户耕种品种难统一、实用技术难推广、大型农机难进地等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从而加快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社员在受到“标准限制”的同时,当然也享受着社员的优惠。从整地、种肥及收获的全部生产过程中,社员基本上不用投入生产资金,这些由合作社垫付的经费,在粮食收购时一并扣除。资金利息再加上国家的各项补贴,每户社员可增收近千元。

  农业标准化生产,使过去“政府管生产”,变为合作社(企业)管生产。也使村屯干部职能由过去的“管村民”,转变为受企业委托“服务社员”。有关专家评论,这种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管理模式,将成为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

  “品牌”经营使农产品含金量倍增

  今年5月,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到每吨1000美元。可早在去年冬天,大用合作社的杂粮出厂价格就已超过了1000美元,每吨售价8000元人民币。

  粗粮价格高出细粮,恰恰是林永明敢于用“全省最高土地租金和订单价格”与社员签约的底气。

  林永明说,土地连片、大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归根到底是要生产出名牌产品来,只有达到这一步,合作社和社员才有账可算。

  大用合作社以玉米米查为主的系列杂粮产品,已注册了“禾下土”商标,并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获得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超市进入资格。去年,合作社建立了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无菌加工车间,生产的3000吨系列杂粮产品,以每吨8000元的出厂价格批发给各地代理商。

  按照这样的价格折算,大用合作社每收购加工1公斤原粮,可获利1.1元,以每亩原粮550公斤计算,全部加工销售后可获利600多元,相当于一般粮食种植收入的两倍多。社员们说,地还是那块地,可经过合作社这一关后,生产的就不是粮食而是金子了。

  林永明觉得目前粮食生产的含金量还不够足,最缺少的是自主知识产权。去年,合作社办起了科研育种所,其中选育的一个玉米品种,在保留营养和口感好的基础上,比目前正在种植的品种高产20%以上,前景令人心动。今年,合作社生物复混肥车间正式投产,按合作社土地测土配制的全养分生物复混肥,价格比市场低38%,合作社今年就降低成本45万元。

  林永明认为,合作社粮食生产的含金量,永远取决于良种、农机和农艺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合作社今年专门辟建了试验田,主动承担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