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6日讯 为了保障市民的早餐安全,5月1日,全国范围内首个早餐标准《早餐经营规范》正式实施。《规范》实施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早餐工程进行了推广和规范,达不到标准的马路餐摊也将面临淘汰。
据了解,由中国烹饪协会起草的行业标准《早餐经营规范》是全国范围内的首个早餐标准。对早餐食品的生产、销售管理,对早餐店、早餐亭、早餐车、早餐经营供应单位、食品供应商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规范》要求早餐店应提供调味品,制作煎炸食品应该避免高温或者长时间加热。对于早餐企业的经营时间、收费标准规定、具体经营信息要明示,从业人员至少每年体检一次,网点设置在符合城市网点规划的基础上,要广泛布局。规范条款中,还对早餐经营单位的资质准入、制度管理、加强自律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提出了标准。据哈尔滨市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规范》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早餐亭、早餐车必须隶属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而供应单位又必须是连锁企业,有统一加工、配送中心;统一的品牌、形象、产品和服务;服务人员还要统一工装、工帽、佩戴工卡等;配送食品要留样,这也意味着,不属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或没达到标准的早餐点可能会逐步取缔。
据业内人士分析,《规范》是行业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依照目前哈尔滨市居民区内和人员流动密集地区的马路餐摊来看,挂靠连锁企业成本不但要提高,经营也将面临重重困难。所以,这些马路餐摊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消失。但《规范》中强调的是经营要有“资格”,达不到标准的餐摊,都有可能在这个行业中被淘汰。从这点来看,《规范》对于行业仍然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据市商务局餐饮服务处处长周莉介绍,从去年7月开始,哈尔滨市在居民区的小饭店、小面馆、快餐店等地设了11个《便民面食工程》示范店,其中也包含早餐工程,得到了市民的欢迎和认可。今年,这项工程已经列入市政府惠民工程,还将在居民区内增设50家“放心店”,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周处长认为,此次早餐行业标准的出台,更可以从技术上为哈尔滨市的早餐工程提供规范和指导,标准一旦正式实施,将组织相关经营业主进行学习,对不符合标准的餐摊,将联合相关执法部门进行规范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