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2日讯 2008年,当人们感叹改革开放30年生活提高的同时,可曾忆起,昔日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资紧缺,一些商品凭票证供应。当时粮食供应根据职业和工种不同,确定每人每月定量,从10-20公斤不等。此外,买粮时需持购粮证,买煤、布料等生活必需品也要凭票。瓶酒、木耳、花生、小鸡、鱼类等只有年、节才能凭票供应……
![]() |
1978年12月28日,人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清早就拥堵到黑河市第三百货商店门前,等待购买凭票供应的每户两瓶玉泉二麯酒。 |
![]() |
当时供应的商品少的可怜 |
![]() |
这是邱家收藏的当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地方粮票和煤票。 |
1978年12月28日,快过新年了,爱人叫我去黑河市第三百货商店(当地最大的商店),购买凭票供应的两瓶玉泉酒。当时,天气特别冷,飘了一阵零星小雪,商店还没有开门,已经有很多人拥堵在那里。8时许,大门刚打开一条缝,秩序突然乱了,抢购的人们爬上铁门……职业的使命感,我掏出相机连拍了3张。众所周知这种“抹黑”的照片当时是不能见报的,无奈中我只好把疯狂抢购的场景,封存在自己的档案中和难忘的记忆里。
黑河市原是只有5万人口的边城小镇,是老少边穷地区之一。三中全会后的10年中,该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商品供应好转。1986年逐步取消了票证供应,我又拍了这幅照片。
边城黑河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 1984年这里率先打开国门,两国恢复发展边境贸易,先后建立大黑河岛中俄互市贸易区,兴办俄罗斯商品一条街,开发独具特色的跨国旅游产业,辟建黑河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黑河市地方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 |
20年后的1998年春节前,记者第三次光顾三商店看到,食品柜台已成为小自选商场 |
改革开放20年后的1998年,我再次来到黑河市第三百货商店,看到白酒柜台已经变成了小超市,敞开供给,仅酒类产品就达100多种。我当即跟踪拍摄了酒类小超市的照片,并用对比的方法,以《从凭票到自选》为题,在报刊上发表。先后被《中国商报》、《经济报》等多家报刊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转载。
邱祥林2004年退休,学新闻摄影专业的儿子邱齐龙子承父业,继续跟踪采访。
![]() |
2005年12月10日,黑河华富商城向中外客商敞开了大门。 |
![]() |
2008年春节前,持免签证来华富商城购物的俄罗斯游客最多时每天达4000多人次 |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2004年,黑河市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的范围由大黑河岛扩大到市区15平方公里后,中俄双方提出共建“两国一城”战略,携手共进、互利双赢。进一步开放给黑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济迈上新台阶。 2005年,在俄罗斯成功创业的华富集团拓展国内市场,投资一亿四千万,购买了以黑河第三百货商店为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首先建起了5万平米华富商城,比原来的第三百货商店大了50倍,这个集超级市场和百货、餐饮为一体的五层商厦,成为黑河市最大的零售航母。在华富开业庆典时邱齐龙跟踪拍摄了这幅照片。
改革开放30年的2008年,持免签证来黑河华富商城购物的俄罗斯游客出现高峰,最多时每天达4000多人次。春节前,记者邱齐龙来到这里采访,商城内部预示“年年有余、繁荣发展”的装饰品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五层楼内供应的各种商品达2万余种,这里已成为商品的集散地和中俄边民的购物中心。
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两代记者抓住这一题材,始终跟踪采访,见证并记录了从票证时代到超市自选的转变,折射出黑河市乃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