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一市民收藏全国各地公交车票、月票40余年
2008-10-12 11:59:25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2日讯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王庆堂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收藏的五颜六色的公交月票。他收藏近40余年,从集邮开始,到珍藏全国各地的公交车票,在这上百张的全国各地的公交车票及纪念票中,有30余张珍贵的哈尔滨公交车月票卡和月票花,记者翻着这些月票,重温了哈市公交的发展史。</p>

  花花绿绿的月票  很有意思

  据了解,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王庆堂喜欢上了收藏。在集邮的闲暇,他看到五颜六色的公交月票觉得很有意思,就将它们保存了下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哈尔滨结束了有轨电车时代,他同时也意识到了月票的意义,开始投入很大精力去收集各种公交月票。同时,也为哈尔滨上个世纪60年代至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公交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见证。</p>

  王庆堂收藏的第一张月票是1974年1月发行的甲种硬纸月票,上面清晰地印着“哈市汽车专路月票”几个字。月票的主人是个男子,当时票面上贴着的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旁边贴着一张邮票大小的月票花,上面标注着“1974”、“壹”及“专路¥4.00元”字样。“我曾根据线索寻访过这张月票的主人,今年他已是70岁的老人了。”说起寻宝的经历,王庆堂说他跟这张月票特有缘,当初在旧货市场“一见钟情”,是他从别的藏友手里花高价“夺”过来的。

  记者拿在手上进行了对比,发现上个世纪70年代的哈尔滨市公交月票与北京等城市的月票相比,样式相对简单,而且颜色也较单一,而且每年从1月份至12月份的版式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颜色的区别。

  在王庆堂收藏的这30余张哈尔滨公交车月票中,有电车和汽车、有轨和无轨、市区和郊区以及普通票和学生票之分。其中除了有轨电车由于出现得较早,票面是14×6厘米的长方形竖版月票之外,其余的月票都是约10×6厘米大小的横版纸质月票,上面标明了月票的种类、年份月份及票面价值,有的上面还贴着持有者的照片。其中上个世纪70年代的汽车月票上还贴有各种颜色的月票花。

据了解,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哈尔滨的公交月票在设计制作上开始讲究起来,也更注意色彩的运用,有艺术特色了。如一张1983年1月的有轨和无轨电车通用月票上就是白底印着红色的防洪纪念塔,旁边是一些树木的图案,票面不再像以前一样单一。

  防洪纪念塔成票面上的标志

  “我收藏的月票卡有上百张。或许每个有过求学、工作经历的人都与月票有关,上学时的学生月票,参加工作后的职工月票,种类涉及市工、市学、郊职、郊学、专线、公用等十几种。一张小小的月票,记录了冰城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王庆堂说。

  在王庆堂收藏的这些月票上,绝大多数都贴着持有者的黑白照片,仔细看去,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在一张1975年1月份的带“学”和“有”字样的月票上,贴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照片。小女孩留着齐耳短发,头顶上扎着一个“歪桃”小辫,身上穿着花袄,脖子上扎着围巾,小女孩子的天真不禁让人们留恋起那个纯真的年代。

  在同一月份的另一张月票上是一张女子的照片,该女子留着两条长辫子,额头前留着刘海儿。另一张同一月份的是一张小伙子的照片,小伙子留着分头,身着中山装,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

  记者观察到,公交月票照片上较年长一些的女子大都梳着两条长辫子,男子则是分头,看起来有点土气,但这毕竟是一个年代的印记。一一看过这些公交月票上的照片,记者发现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拍的这些一寸相片,侧身照的居多,不像现在的一寸相片,几乎都是正坐着的。据了解,当时是比较流行侧身照的,不论是一寸照,还是两寸的。

  在王庆堂收藏的这些月票当中,有一张比普通名片略宽的公交月票纸卡上,用不太标准的字体标着“无轨专线月票”字样,右上角是月票主人的黑白照片,票面上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防洪纪念塔图案,中央空白处贴着一张邮票大小的月票花,上面有“壹”字及面值“3.85”的字样。

  据了解,在老版的公交月票上,大多数都没有图案,有图案的月票上几乎印的都是各种版本的防洪纪念塔,也充分说明了防洪纪念塔在哈尔滨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每张月票都有一段故事

  收藏每张月票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故事随着藏品也藏在王庆堂的心里。一次在道外区旧物市场闲逛,他的目光被一张1975年的月票卡吸引了。心里喜欢但不露声色,要不会“惊”了卖主。他蹲下身,手里漫不经心摆弄着几张旧年历,将这张月票卡夹在其中,他问多少钱?卖主说10元,他8元拿下。到了另外一个旧物市场,有人出150元想买,他摇头:不卖!

  “玩收藏有时打的就是心理战,越是喜欢的东西越不能露相。”在南岗有个摆地摊的小贩无意间透露他家有几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月票,王庆堂闻讯后顶着大风赶到南岗。这是特别的月票,卖家开价上千,当时他兜里就有300块钱。眼看到手的藏品不能让它再飞了,他跟卖主泡起“蘑菇”,最后卖主心一软,只收了他280元钱,留出20元让他打车回家。有“捡漏”的时候,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朋友说他买到假的藏品时,他嘿嘿一笑:就当缴学费了。“捡漏”不喜形于色,看走眼也不气不恼,将收藏称为“玩”,这就是一种乐趣,一种境界。  小小月票见证城市发展


 

  从第一张月票问世到现在,哈市的月票已经走过了56年。“解放后,使用月票的基本是工薪阶层和中小学生,可在解放前其他城市的月票刚刚诞生时,它是权贵的象征,普通老百姓绝对买不起。”从一张张发黄的月票卡到现在色彩亮丽的公交IC卡,小小的月票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哈尔滨市公交月票的出现,比最早使用公交月票的上海整整迟了44年。1952年哈尔滨有轨电车公司首次发行月票,当时价格为每月2.4元,由此翻开了哈尔滨公交车月票的第一页历史。当时的公交车主要是电车,乘客多是收入比较高的市民。

  据哈尔滨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1958年,哈尔滨市集资400万元兴建了哈市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当年12月31日正式通车,全程长6.14公里,配车4台。1966年4月,104路无轨电车运营开始,最初该线路的起点和终点为博物馆——太平桥。由于城区的扩大和居民出行数量的增加,几年后,该线路的起点先后延长到了电表厂、电影机厂。2001年,104路取消无轨电车,整条线路全部变成了汽车,起点也延长到了新中新集团。到了1989年,哈市无轨电车发展到9条线路,营运线路93.7公里。1990年,哈尔滨市无轨电车陆续被汽车取代。1983年,哈市第一条联运车51路开始运营。

  记者注意到,从公交月票面值上看,无轨电车的票价比有轨电车贵一些,如1975年无轨62路、63路的月票全额为3.50元,学生票为2.00元,而有轨71路、72路的票价则是2.00元,学生票为1.50元。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3.5元一张的月票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的十分之一,一般人仍是买不起。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月票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月票开始慢慢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无轨电车月票价格为27.5元,汽车月票价格为33元,虽然票价比当年翻了十几番,但对于市民们来说已是很普通的日常用品了,从这一点上也充分体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

  哈市实行月票乘车制度是从上世纪的50年代开始,在2007年3月份前哈市月票持有者在5万人左右。这些公交车月票分学生、通用、专线和郊区月票。从2007年6月份开始,伴随了哈尔滨半个多世纪的公交车月票退出历史舞台,公交IC卡取而代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