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1日讯 (李笑冰 记者朱丹钰)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逐步打破就教育论教育观念束缚,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指向, 2003年中央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我们抢抓机遇,实施了《教育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作为全省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从人才、科技两个方向实施14项计划,连续几年抓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步伐,省属本科院校建设为老工业基地服务和相关专业358个,占新增专业的75.4%;建立1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下设26人才培养中心),加快了中高级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依托369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培训大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中、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重点开展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实施,建立了37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841名,教育部给予高等评价;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选派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立12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基地,年培训100多万人次;策划并实施初、高中毕业后返乡人员培训教育,解决他们零技能就业问题,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2006年以来全省共培训农村初高中后返乡人员55万人次左右;通过选派城镇教师、师范生到乡村支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师资素质。
积极构建科研与转化两个平台高校推进现代化建设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1985年教育部开展科技普查时,我省高校拥有科研人员2.2万名,当年获得科研经费3138万元,获国家奖4项,省部级奖45项,出版专著97部,发表论文3114篇,获得专利32项。截至2007年底,我省高校共有科研人员3.5万人,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1.17万人,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000余人,我省高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8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98项,获得科研经费25.2亿元,出版专著141部,教材近311部,发表论文22461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508篇,占发表文章的33.4%;申请专利122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58项,授权发明专利34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近五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089项,其中,发表科技类文章80652篇,被三大检索收录21965篇,占27.2%;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542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26项;五年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0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8项;获国家科技奖40项,占全省(73项)的54.8%,获省科技奖573项,占全省(1330项)的43%。
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针对性增强。截止2007年底,全省高校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农业园区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3个。科技园累计孵化项目300多项,转化成果近200项,在孵企业总收入超过9亿元,利税1.5亿元。与2002年相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2个发展到1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由31个发展到36个、省重点实验室由9个发展到3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由64个发展到91个。特别是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布局,重点在(省属高校)石油、乳品、大豆、医药等方面建设了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省高校还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其他研究中心25个。建设26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和项目160余项,承担企业和各级政府的科研项目300多项。与省中小企业局合作,在高校建立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1个,重点解决我省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几年来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煤炭、食品工业、制药等老工业基地急需人才,为企业培训骨干5000多人次。
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大。扶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重大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2004年以来共立项69个项目,服务企业100多家,一些项目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启动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科技服务计划”,在高校相应建立六个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