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田宝强: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2009-04-21 08:13:25 来源:东北网  作者:赵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面临全球袭来的金融危机,我们做什么?怎么做?东北网即日起推出《应对危机保增长我们应该做什么?》系列报道。该报道分为“与官员对话”、“与专家学者对话”、“与企业老板对话”、“与市民百姓对话”四大部分,记者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应对的政策措施、确保和谐稳定等内容与不同层面人士展开对话,在寒冷的冬日里拉开一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精神战役”。

  东北网4月21日讯 题:【与专家学者对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田宝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 赵海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省农业也受到了冲击,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省农业如何应对危机保增长,怎样在做强农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主动寻找危机突破口,东北网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田宝强。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田宝强接受记者的采访

  保收入保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东北网记者: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农业也产生了不良影响,据报道,2008年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一路走低,进口大豆到我国口岸的价格比我省地产大豆低了近700元,出现了价格倒挂。大豆作为我省农业三大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它的销售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这一现象,应该怎样去看待和应对?

  田宝强:这次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居民的过度消费,以及金融监管制度漏洞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等,是促成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其二,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同美国及其它国家的经济运行周期有关。2007年与2004年比较,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呈跌势,跌幅分别达到38.9%、22.2%、24.0%和6.1%。“次贷危机”正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谷时期相遇,从而诱发了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出口方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2008年我国的GDP达30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为2.56万亿美元,按汇率1美元等于7元人民币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0%。一般国际判断的标准是超过30%为开放型的经济,低于30%为欠开放经济。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60%,显然属于开放型经济,这符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总体经济走势。在我国属开放型经济并已经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一旦世界经济步入低谷,比如原料、销售市场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并极有可能使外贸依存度下滑。在其他条件态势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就会降低。而这时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把那部分减少的进出口额度尤其是出口额度用扩大内需的方式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即扩大内需保增长。

  关于国际大豆市场冲击国内市场的问题。这里原因较为复杂,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其可能的政策着力点:一是强化国际大豆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工作。二是注重提升我国大豆产品的产出效率。其中,规模经营似应给予特别重视。三是对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深加工要实行鼓励政策,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大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东北网记者: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您分析一下这次金融危机对我省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提升农民的就业水平并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田宝强:这次金融危机对我省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因为黑龙江总体上还是一个外贸依存度较低的欠发达经济。近年对外贸易尽管发展较快,但2008年的外贸依存度仍然只有19%,比全国水平低40多个百分点,也大大低于30%的临界点,故受外来冲击影响较小。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对我省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同时也为我省带来机遇。即要求我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等的程度越高,越排斥劳动力,因而剩余劳动力也就越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单位产出承载的劳动力也相对越少。以上看出,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是有限的。那么,黑龙江省目前至少500万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呢?我认为,除继续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省务工的鼓励政策外,切实推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省内农村非农产业和省域第三产业转移的诱导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网记者:应该怎样看待我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田宝强:一是我省农业大而不强。以单位面积谷物产量为例:2007年,黑龙江省亩均谷物产量为304.5公斤,仅为同期辽宁和吉林的75.2%和70.7%。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从而有利于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率。二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2007年,黑龙江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7%,比同期全国同口径水平(35.8%)低28个百分点。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乃至流通业,不仅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程,还可提升农民的充分就业水平并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三是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分别占34.7%和34.7%,其2008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3100美元。按国际产业结构一般模型和实际(人均GDP3000美元时,一国或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大致在60%左右),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滞后2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加快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进程,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还可大大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

  东北网记者: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产业结构怎样调整才能使农民收入跟进GDP的增长而持续增长?

  田宝强:关于农村产业结构目标模式问题,我认为,无论是全国还是黑龙江省,农村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逐渐趋小。但农村没有农业(或第一产业)是不可思议的。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一定要走非农产业发展的道路。从较大范围、长期并一般意义上看,农村只有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即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二、一”目标模式,农村才算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从我省目前的情况看,首先,农村内部应该将农业做大做强。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应该是又好(安全食品)又贵(优质应优价)又多(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其次,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只有农村乃至全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强大,才能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农民收入才有望跟进GDP的增长而持续增长,区域城乡才可能实现统筹和谐发展。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隋洪波

【专题】扩大内需保增长 加快调整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