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31日讯 逊克县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深入开展学习、调研、讨论,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的要求,立足于充分发挥特有的区位、资源和生态三大优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重新调整和完善了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来推动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培育资源型产业优势,实施项目建设富县战略。充分利用矿产、水利、水电等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度开发,构建以矿产和能源开发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一批投资大、效益好、牵动力强的产业龙头项目。搞好项目库建设。论证储备前期项目120个以上,确保批复立项达到80个以上,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项目50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以上。积极推进在建和新建项目。以建设逊克经济开发区内的工业园区为平台,全力抓好10个新开工项目和14个续建项目。重点推进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东安岩金矿、霍吉河金多金属矿和高松山岩金矿开发建设。确保东安岩金矿开工建设。确保茅宝沟铁钼矿、富强岩金矿、阿廷河铁矿、翠北铁矿、库源铁矿和德源化工硅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多晶硅材料项目开工生产。突出抓好能源项目建设。抓紧完成新鄂水电站、乌二水电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投资5亿元的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支持总投资超亿元的9个电力新建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孙吴至宝山220千伏输变电项目年内完工。以项目促进招商。严格实行领导挂帅、专班跟踪和协调服务包保责任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立常态化、持续性工作格局,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早建成、快见效。
二是抢抓国家政策有利契机,实施现代农业强县战略。围绕挖掘230多万亩耕地和50万亩可垦荒原的产力,抢抓国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机遇和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契机,坚持“优化结构、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0万亩,粮食总产实现20万吨。高油、高蛋白大豆达到120万亩,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达到120万亩。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五味子和人参栽培为主的林产经济,推进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发展特色养殖,建立江鱼养殖产业带。继续抓好对俄农业合作,境外农业开发达到11.5万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整合支农资金,综合实施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投资3600万元,打造10个精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个。争取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650万元,拉动农民机械更新投资2100万元。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参保面积20万亩。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面积完成37万亩。推广土地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连片种植面积115万亩,规模经营面积34万亩。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条件的投入。硬化农村公路120公里,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解决10个村45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完成秸秆固化项目2个,沼气建设项目达到1000户。
三是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实施旅贸牵动兴县战略。充分发挥对俄口岸优势和节点作用,扩总量,优结构,抓主体,促合作。深化对俄经贸合作。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进更多有实力的外经贸企业。进一步调整贸易结构,提高自营产品出口比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建材和地产品出口,增加木材、化工、矿产品等商品进口。口岸过货量达到1.2万吨。不断优化通关环境。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扩建口岸码头150延长米,新建客货联检大厅4000平方米。落实好边民互市贸易商品免税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俄罗斯公民入境消费。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整合电站群、白桦林、石海、达紫香、漂流、景观矿山等旅游资源,实现与五大连池、黑河等知名旅游线路有效对接,融入黑龙江北部黄金旅游带。重点开发漂流、鄂乡民俗风情游、雾凇、边境游四大品牌。借助黑河启动异地办照试点契机,加强宣传推介,拓展出境旅游市场。
四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实施生态保护立县战略。为发挥森林覆盖率高、草原湿地广布、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优势,确保资源科学开发永续利用,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原则,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森防基础建设,加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增强防火扑救能力,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推进国土绿化步伐,力争完成人工造林1.77万亩、重点公益林4700亩。强化耕地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国土防护工程,抓好水土流失和中小河流域治理。完成土地整理项目2615公顷,总投资3726万元,新增耕地262公顷。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矿山企业监控。加强在建矿山技术改造,完成翠宏山铁多金属矿、茅宝沟铁钼矿尾矿库改造工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生态恢复责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淘汰落后产能,整治环保不达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