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黑龙江省宏志班2009年招生预选黑河之行侧记
2009-07-27 22:15:17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7日讯 题:金榜题名时 宏图寄党恩——黑龙江省宏志班招生预选黑河之行侧记

  东北网记者 李博

道路泥泞,招生组工作人员继续前行着。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太多的荣誉,太多努力读书的梦想。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也许你并不了解宏志班,仅仅对于它的名字有些许的触动,也许你不了解宏志生,只是对于他们的经历有些许的同情。当你真正走进这个班级,走进这个集体,你会发现,原来这样的一个大家庭有着如此宏图志远的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来自全省各地,家境贫寒却志向远大,刻苦读书改变命运报答父母的信念,在每个宏志生眼中显得如此坚定,感恩来之不易的一切,为回报的那一天努力奋斗着,三年,拼搏的三年,将是他们人生旅程中实现梦想的光灿的一笔。 “宏志班”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向高中阶段的延伸,专门吸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免费就读的高中班。

  日前,随着中考的结束,黑龙江省宏志班2009年招生预选工作正式开始。记者随黑龙江省文明办、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黑河市文明办、黑河市教育局一行,到嫩江县、五大连池市、孙吴县、逊克县,到报名宏志班学生家中进行走访,实地考察,见证这一民心工程,记录下这一段段实实在在的宏志之举。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宏图志远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是国家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的专项助学工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组织实施。“宏志班”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向高中阶段的延伸,专门吸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免费就读的高中班。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此次招生宏志班班主任王洪军告诉记者,取名“宏志”是参照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有“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之意。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三个宏志班,其中两个是国家级宏志班,哈三中,大庆中学,黑龙江实验中学为省级宏志班。

  6月27日随着中考的结束,黑龙江省宏志班2009年招生预选工作正式开始,今年的省级宏志班招生已是第四届。作为本届宏志班班主任王洪军说,“开办宏志班这样的善举对于学校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教师,作为宏志班的班主任,也让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那种沉甸甸的使命感,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和用知识改变命运努力读书的坚定力量,我真的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助其成长,助其成材,期待着他们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那一天——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


   走村访屯公开评选公正考核

  “我们不希望让一个真正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孩子掉队,我们有这种责任让这些孩子享受到优质的高中教育”黑河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教育科科长张立群这样对记者说。

  对于宏志班的招生工作,我们秉承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张立群介绍说,在宣传方面,我们通过媒体公告的形式做到家喻户晓,在程序上,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交由班主任汇总,由学校交到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和县文明办对提出申请的同学进行逐项挨个考察,深入到学生的家庭、邻里、社区,村屯,了解贫困状况,根据家庭状况和考试成绩对确实贫困,品学兼优的孩子确定初步人选,在当地媒体进行公示,并上报市文明办,由市文明办和市教育局一起对推荐的人选进行挨个走访,调查,层层上报,层层公示。

  张立群告诉记者,有时候不好比较,要反反复复走访调查5、6次,7、8次,现场考察组的工作人员要对核查内容作好详细记录,当事人签名,现场录象留下影像资料,对推荐人选进行层层上报,层层公示,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张立群说,对于宏志班的招生工作,多年来各级文明办、教育局都秉着好事办好,实事办事的原则,这是政府的民心工程,我们有责任把它做好,确保每个真正品学兼优而又家庭贫困无力完成学业的孩子能够得到资助,到宏志班学习。

  多雨的花季,只是洗礼

我的孩子能录上么,丁肇旭的母亲询问着也希望着。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丁肇旭,家住嫩江县前进镇祯祥村,家中3口人,27小亩地,年收入1500元,有40m²小土房,有一台旧电视机,父母有病,没有低保,衣服捡人家穿,中考630.8分,品学兼优,在学校担任学习委员,评为三好生;徐海燕,家住伊拉哈镇红嫩村,3口人,1.2垧地,有一40m²旧房,年收入2000元,母亲双目失明,有残疾,爸爸是家里唯一劳动力,靠种地的微薄收入供她上学,中考627.9分.....

  他们是这样一群孩子,有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却因家庭的过度贫困而无力完成学业,他们有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却因家庭的不幸遭遇,父母多病的身体,在幼小的年纪不得不过早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采访中记者被这些孩子出奇的懂事感动着,触动着,“很想去宏志班,那样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可以继续读书,有朝一日回报父母,回报帮助过我的人”丁肇旭对记者说,朴实的语言,眼圈里闪动的泪水,16、7岁的年纪,他们似乎承载了太多。

徐海燕的小屋,虽然简陋,小海燕却视为自己的小天堂。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望见父亲从地里回来疲惫的身影,我常常偷偷的掉眼泪,母亲双目失明,父亲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垧多的土地,收入微薄,为了供我念书,父亲拼命的干活,这几年我老是生病,家里欠了不少外债,对不起父母,又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一想到这些更会发疯了似的学习,我暗暗告诉自己,好好学习吧,为了这个家,为了父亲不再这样辛苦,现在的我没有任何办法……。”这是一个名叫徐海燕的小姑娘对记者所说的一段话,16岁的年纪,话语中太多无奈与回报的坚持。

说起双目失明的母亲,徐海燕不禁落泪。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小海燕的班主任说起小海燕时声音不禁有些颤抖, “这孩子学习非常刻苦,很懂事,在学校为了省钱,光吃馒头也不打菜吃,在校期间曾生了一场大病,可住院时还在坚持学习,海燕穿的鞋子,都是亲戚给做的,海燕说,家里做的鞋子穿得特别得劲儿。”花一样的年龄,更多的却是雨季,一路走来,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坚强的意志让人敬佩,未来的路途还很长,相信雨水只是一次次洗礼,相信他们的未来会在美丽中绽放!

  车子又要启程了,回头望去,小海燕挥动的小手在远方依然依稀可见,此时的她是微笑的,笑得那样灿烂,祝福他们吧,带着你们的希望,希望你们,一路走好,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你们的人!


  金榜题名 这一年我们毕业
王震和父亲王守忠。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王震,黑河逊克县人,黑龙江省首届宏志班06级毕业生,高考成绩610分,考取哈尔滨工程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专业,对于这次的回访,回想三年前到宏志班报到的情景,王震的父亲王守忠告诉记者说,“当时是送儿子去的学校,是第一个报到的,真的没想到学校的待遇能那么好,吃、住、学费,一切费用都不用掏钱,就连床单、被罩,枕巾、脸盆,拖鞋学校全部都给解决,中午一桌8个菜,伙食相当好,儿子回来说,过年吃的都赶不上学校吃的。”

  王守忠离婚18年,带着姐弟俩过日子,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没有再娶,靠着两垧来地,维持着全家的生计。谈到父亲,王震有些哽咽,“父亲不容易,心脏不好,有时候看见他累得倒在炕上,揪心的难受,我和姐姐两个人,父亲真是泪一把,汗一把把我们拉扯大的,姐姐现在在北京读研究生,家里就剩下父亲一个人,为了节省,父亲五斤豆油吃两个月,做菜都是大锅馏着吃,父亲的衣裳都是亲戚给的,他从不为自己添置啥,就这样精打细算,为了我和姐姐”,王震说,“对于我的父亲,我欠他太多,无论如何我都要孝敬他,我们要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

  宏志班三年的学习生活让王震特别难忘,对于当时的点点滴滴,王震除了感激、感谢,更多的是不舍,提起王震的班主任王洪军老师,王震说,“王老师如同父亲,在学校的时候,我有早上不起的习惯,王老师就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到宿舍监督我起床”,“其实真正关心一个人,并不是说了多少甜言蜜语,关键是我们在一起共同摸爬滚打,这是一种更深的情感”,王震就是这样评价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如父亲,如战友。

  30名宏志生在这一年毕业了,想念,怀念,在王震的言语里,记者感到的是那份深深的友谊。王震在临近高考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当时的生日是在手术台上度过的,为了不让他掉队,同学和老师在他生病期间到医院为他补习功课,王震说,平常我不爱掉眼泪,可当我在病床上醒来,看见身旁的宏志生一边学习一边守着我,不禁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谊,我永远不能忘怀!

  帮助弱势群体,社会帮扶和国家帮扶相结合

招生组工作人员现场核查,记录。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2009年7月19日,记者跟随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黑河市文明办,黑河市教育局对黑龙江省第四届宏志班进行招生预选,到嫩江县、五大连池市、孙吴县、逊克县报名学生家中一路走访,8天的走访,记者了解到,因病致贫,因灾致贫,丧失劳动能力,土地少,收入少,这样家庭的孩子根本无力完成学业。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宏志班只是国家和社会帮扶的一小部分,“孩子们读书不能等啊”,嫩江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杨修成感慨的对记者说,如何让更多这样的孩子得到继续念书的机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杨修成说,目前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像这次宏志班的招生,学校减免学费,政府补贴,低保,物价调节等等,但同时,我们也同样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地方、基层采取相应措施,联合社会、企业的力量,共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远远地目送着。 东北网记者 李博摄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