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朱秀清:“抱团”应对国际市场冲击 重振大豆产业
2010-12-02 13:40:04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梁镌文 李红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作客东北访谈。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作客东北网 。东北网记者王蕊摄

  东北网12月2日讯(记者王蕊 梁镌文 李红阳)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而我省是大豆的主产区。大豆产业一直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因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品质优良而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我省的大豆产业备受冲击,大豆产业链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日前作客东北网,解析我省大豆加工行业发展形势。

  黑龙江大豆产业优势明显

  据朱秀清介绍,我省在大豆种植和加工方面都存在优势。我省一直是全国大豆产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大豆产量的1/3以上,2009年国家大豆总产量1450万吨,我省的产量在650万吨左右,生产水平占本国消费量的1/3;在科研力量配备方面,我省也凸显优势,全国专业性研究大豆的科研人员达到150多人,我省的科研人员比例占50%,从事大豆科研的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达到15家左右;另外,我省有1180家大豆加工企业,大豆消耗在80%以上用于制油,10%左右的用于加工蛋白,在我省的工业产值里也占据一定份额,2009年拉动工业产值1.9%。在种植和加工环节中,加工企业对种植农业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油脂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20%

  由于我国对大豆存在刚性需求,而市场份额较少导致我省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朱秀清介绍,仅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达4225万吨,我省的大豆加工企业所用的原料都是我省地产的,在其他省份的加工企业中应用的进口大豆原料占2/3的比重,我省份额的减少使我国渐渐失去了大豆定价权。从去年开始,进口大豆期货价格下跌,而我省地产大豆价格偏高,造成我省的生产企业和沿海生产企业存在成本差异。油脂是加工企业的主要产品,而在我国的市场中,没有区分出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价格差异,成本相对提高,我省的企业大都处于停产状态。据统计,2009年初至今年上半年,我省企业开工率不足20%。

  大豆是民族产业,不能丢掉

  全社会都应关注大豆产业的发展。它不仅关乎工业产值,还关系到加工企业的生存,同时还会对产业平衡和国家安全产生影响。

  朱秀清表示,黑龙江所处的积温带适合种植大豆,1000万农民依赖大豆。如果丢失了大豆产业,产业链就会断链。大豆发源于中国,种植、加工历史悠久。在我国来讲,大豆是民族产业,是不能丢的产业,一旦丢掉,种植结构的调整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果以后我国失去自产大豆,都选择进口,那时的国际市场的价格更加难以控制。

  “抱团”应对国际市场冲击

  朱秀清认为,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科研人员,大豆加工企业,应携手“抱团”,应对国际市场冲击,从而切实扛起大豆产业这面大旗。农民、企业本身的力量是薄弱的,国家可在补贴方面出台弹性保护政策,有效地调节市场,让地产大豆能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应对国际风云的变化,保证企业能够获利;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和省里应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让科技做好企业的支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应对国外技术的壁垒和冲击。

  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提高大豆产量

  重振大豆产业,黑龙江作为主产区,应担起责任。朱秀清表示,我省1000多家的加工企业,要逐步实现集团化经营,共同提高地产大豆的品质和品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保证农户收入;建立强化大豆的原料、生产及产品标准,便于分档、分等区分产品,优质优价,更好的发挥我们地产大豆的优势和升值空间;在种植方面,可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提高产量和大豆品质,并根据不同的产品用途应用不同的大豆,保证品质的统一,实现加工和生产的标准化。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