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鹤岗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巡礼
2010-12-09 14:49:36 来源:东北网-鹤岗日报  作者:刘文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鹤岗12月9日讯“要不是摊上党的棚户区改造好政策,我这一辈子也住不上楼房。”家住兴安区26委的残疾低保户李景财老人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幸福的笑容。近日,记者来到煤矿棚户区改造安置楼房——兴东花园小区采访,看到这里高楼林立,设施齐备,绿树成阴,环境宜人,真切感受到煤矿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后,生活环境的舒适,幸福指数的提高。

  作为政府改造煤矿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市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自2008年启动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累计开工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住宅面积76万平方米,共计完成投资额17.31亿元;已开工新建住宅可以安置近2.7万余户棚户区居民。今年以来,又把棚户区改造工作纳入到我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通力合作下,我市的棚改工作已走上快步发展之路,并展现出亮点纷呈、特色鲜明的喜人变化。

  为了数十万民众的安居 大手笔规划棚户区

  赵丽凤是在兴安区30委棚户区居住了40余载的老住户,对于棚户区居民生活感受颇多。她对记者说,以前一家三代挤在一所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到夏天外面臭气熏天,冬天日子更是不好过,路上都是冰,取暖靠烧煤,不管烧多少,屋里还是很冷。赵丽凤描述的正是棚户区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开发历史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矿山城市,几十年来,我市仍有6.72万余户、20.17万人生活在棚户区内。棚户区贫困人口多,平房密度大,房屋使用年限久远、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治安和消防隐患突出,服务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无排水、无供热、无路网,环境卫生脏乱差。为改善矿工的生活条件,中央实施了煤矿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为使这一历史性惠民工程真正惠民利民,人们真正富裕舒适,鹤岗市委、市政府在棚改之初便高瞻远瞩,将其纳入到整个城市建设改造中,并坚持大手笔规划,描绘鹤岗发展的美好未来。

  在规划中我市始终坚持4个原则。整体性原则,即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小区建设体现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体现亲水特性,人文关怀,绿化环境宜人的特点。同时,医院、学校、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可持续发展原则,使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发展前景相统一;经济适用原则,规划设计户型面积多样,适合不同人群居住,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小区建设协调统一原则,即小区风格统一完善,每个小区都有不同的特色,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我市特聘请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专家作规划设计,提高建设水平,为进一步建设滨水森林城市打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城市功能,可以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为人、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基础。这是我市在棚户区改造中又一规划理念。在道路交通方面,我市致力于完善道路系统,科学确定路网结构,合理组织布局。过去,我市主城区主要由红旗路和南山路两条南北向道路构成,呈带状分布,在棚户区改造中建设了永昌路,规划建设了南村路、光荣路,东西向建设的道路与南北向道路形成了环状分布,加强了东西向的联系,完善了城市交通体系;又新建了东兴路,加强了东山区和兴山区的联系,完善了城市外环。与此同时,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把棚户区周边道路纳入到棚户区改造中先行改造,新修了沿河路、兴长路、兴安路、南山路、公交路等十几条道路,使棚户区周边道路及居民出行环境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共投资1.1亿元,修建10条路,道路总长达14.5公里。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谋远虑,作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森林城市的战略规划,棚户区改造规划便是这长远规划的其中一部分,它开启了我市跨越未来的新诗篇。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将见证,规划的蓝图将变为现实,一座秀美的城市款款走来。

  为了让人民更满意 大写意挥洒民生情

  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是一项投资额度大、工程建设量大、拆迁难度大、政策覆盖面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运作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中必然要涉及到土地、规划、建设、财政、拆迁等各个环节、各种问题。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如期完成棚户区改造建设任务,使民心工程最大限度发挥民心效应,市委、市政府把其列为一号惠民工程和重要民生载体,在领导体制上投放了最大力量,实施了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2008年1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多位副市级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棚户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从各部门抽调40余名专业干部加强办公室工作力量,为确保改造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奠定了组织保证。2009年10月,为切实加强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领导力、执行力,快速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市委决定由主管建设的副市长兼任棚改办法人代表、主任,具体负责棚户区改造的领导工作。2010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新高潮的决策中,将棚户区改造列为今后我市城市大建设的首要工程、重点工程和城区改造升级的核心任务。为保证全市干部力量的集中投入,在原有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市委又决定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原棚改办主任任顾问,使棚改领导机构极具权威性、时效性和有效协调性,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领导亲历亲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为棚户区改造提供了坚强保障。

  施工中,市棚改办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对全市棚改工程中住宅、公建及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加强检查,并将所有工程以标准化工程质量安全评分标准统一进行打分,奖优罚劣,发现施工不符合规范、标准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安全质量管理,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为打造出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实施了市区联动、部门联动、目标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各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投放力量,全力推动了棚改拆迁、建设、安置工作,依法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龙煤鹤矿集团积极配合,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各尽其职、全力支持、打破常规、通力合作,提高了棚户区改造工作效率,推动了棚户区改造工作高效运转。

  拆迁被视作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第一大难题,如何让群众“迁得出、搬得进、住得起”是关系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大局的问题,也是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市充分考虑到棚户区居民生活条件、生活状况,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拆迁办法。实行了梯次拆迁,科学安排拆迁时序,有效缓解动迁户的实际困难。根据各项工程进度的要求,做好环节衔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拆迁和安置。采取先建安置住房、后拆迁改造的办法,将拆迁改造对住户正常生活的影响减到最小,为整个改造工程快速推进创造条件。同时实施了“人性化拆迁”,把拆迁安置各环节置于全方位的监督之下。通过新闻媒体和发放印刷材料,广泛宣传棚户区拆迁安置政策。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社会各界监督下,实行“阳光回迁”,保证居民“搬得进”;将棚户区改造与社会保障工作结合起来,将棚户区改造住宅建设与廉租房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住房补贴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有效缓解棚户区改造工作压力,最大限度发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优势,切实让棚户区低收入住户“住得起”。在拆迁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能不强迁则不强迁”的原则,充分发挥政治、组织和政策优势及民生、民利的导向作用,不惜磨破嘴、跑断腿,开展深入细致宣传动员和解释工作,赢得被拆迁人的配合。在此基础上,为保护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对那些无正当理由拒不拆迁者依法实施强迁,以此打开了拆迁的突破口,保证了拆迁工作的强力推进。

  据了解,我市的房屋拆迁政策惠民利民,如拆一还一,对于低保、残疾、特困的优惠政策,对于无房照的补偿政策等,都充分保障了市民的合法权益。种种优惠政策的实施,让翘首以盼的百姓真切地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

  为了鹤岗的美好未来 大视角建设新城市

  人是城市的主体。在棚户区改造的规划和建设中,“人”与“城”的精神及风貌得到了极大的融合。在总体布局上,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嵌入”城市功能;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上,在充分考虑绿化、采光、公共设施配套等基本需求的同时,考虑这些设施的开放型布局,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这些公共设施为其生活带来的便捷;在道路的规划设计上,兼顾人与车的需求,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在社区建设上,着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完善调整社区管理规模。在绿化方面,科学布局绿地系统,为绿化与开敞空间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建成的大陆北小区,记者看到,这里建设设施完善,居住环境幽雅。幼儿园、学校、医院、商服超市等公共设施一应齐备,健身场地、绿化带等赋予变化又不缺乏完整,给百姓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所和适宜人居的环境。在兴安区的兴东花园,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棚户区改造建设已经与我市建设滨水森林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宜居滨水小区,体现了小区建设标准之高,建设的整体统一。一位正在遛弯的小区居民告诉记者,我们只是花了一两万元就住进了这样有山、有水、设施完备、服务完善的小区,真是做梦都不敢想。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棚户区的好政策,感谢市委、市政府这样的远见卓识。

  据了解,我市在棚户区改造中始终坚持了配套建设,截至目前,棚户区改造中的公建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招投标31项工程,招投标金额为4.06亿元,已完成投资3.4亿元。已竣工8项公建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有23项公建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包括:平安医院、大陆北医院等3所医院维修及建设项目;北山小学、二十四中等4所学校维修及建设项目;东兴路、永昌路等14条道路维修及建设项目;平安小区派出所建设项目和东山区锅炉房建设项目。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由于居民的集中安置使得一部分土地得到腾空。对于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我市充分利用其作为绿化、种植和工业用地等用途,以改造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使废弃地和荒土变成了绿阴,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我们相信,随着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及我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内涵的现代化的滨水森林城市不久将会屹立在市民面前。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