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构筑东北亚“国际大通道”
2011-01-13 14:34:3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增伟 张树永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地处中、俄、日、韩、蒙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边境线长211公里,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的牡丹江市有着百余年的对外开放历史,贸易伙伴遍及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俄贸易连续21年居全省首位,占全省的半壁江山、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第一市、全国对俄经贸大市,年进出口额曾突破100亿美元。境内口岸年过货能力达1200万吨,为各地开拓俄罗斯市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每天集散大量中俄两国的货物,一度有“全国对俄经贸看龙江、龙江对俄经贸看牡丹江”的美誉。

  近年来,牡丹江市提出“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探索辟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构想。该市坚持在全省、全国和东北亚的大格局中重新审视、重新定位牡丹江的发展,积极把沿边口岸的热点从口岸引入腹地,把对外开放的触角从边境延伸到周边,全力融入东北亚经济圈,推进对俄、对韩合作战略升级。牡丹江沿边开放先导区战略被上升为省级战略;经绥芬河口岸借助俄罗斯远东港口转运上海、宁波、广州的内贸货物“出境不出口”陆海联运通道已经开通;牡丹江市与韩、俄企业共同投资的纳霍德卡国际物流集散港开工建设,为我省打开了新的出海口。

  总投资108亿元的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去年7月8日正式开工,预计2013年投入使用;投资55亿元的绥满高速公路牡绥段已实现单幅通车,明年全部开通;航空方面已开通5条国内航线、1条国际航线,每周42班次的航班密度,缩短了牡丹江市与世界的距离。便捷的交通已形成哈牡、牡绥间“一小时交通圈”,对放大牡丹江市的通道效应和口岸效应,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拉动全省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2010年6月,牡丹江华晟国运物流有限公司的40个集装箱铜版纸通过陆海联运大通道从牡丹江起运,经过俄罗斯海运抵我国上海港,这是黑龙江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以来,该项目的第四次起运。2009年11月4日,“中-俄-韩”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合作项目“纳霍德卡国际集散站”项目在俄罗斯纳霍德卡港动工,到2011年将建成拥有3个能容纳2000标箱级大型集装箱泊位的现代化港口,这标志着牡丹江市已经建成“中-外-中”、“中-外-外”陆海联运黄金通道,实现了牡丹江与长三角及东北亚地区的海上联运,开创了我国运输史、国内贸易史的新模式。

  同时,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六个综合保税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获得批准的陆地边境线上的第二个综合保税区,为牡丹江市发展边境口岸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去年牡丹江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牡丹江市是全省唯一获批的示范城市。这个称号的获得,对于扩大牡丹江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全市正在规划建设的物流项目已达到45个。

  目前,牡丹江市把沿边开放先导区的功能定位成中俄商贸旅游、东北亚物流、国际文化交流等三个中心;先进制造业、生态农业、对俄进出口加工、中俄韩跨国投资总部、国际冰雪避暑度假等五个基地。牡丹江市成为我省和我国东北部内陆地区通向东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出海口的地位正逐渐稳固,一个面向东北亚的大物流圈已经形成,牡丹江正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