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委员林志国。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东北网1月22日讯(记者 岳云雪 顾硕) “尽快启动医疗体制改革,明确医改思路和方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医疗产业发展,实现多形式办医格局;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投资公平性;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投资公平性。”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哈医大一院副院长林志国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出“四剂药方”。
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近几年来大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社会焦点问题。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不够,医疗卫生资源不足,配置不够合理,缺乏公平性,城乡大多数居民缺少基本医疗保障。药价虚高,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在“以药养医”补偿机制下,公益性质淡化,在享受免税和政府补贴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药厂、药品销售公司、医院在利益驱动下形成利益链,药品、医疗器械“高进价——高折扣——高利润——高处方价”销售流程中,伴随着药厂价格垄断、医院药品暴利、医生滥开“大处方”、乱开检查单后面存在的商业贿赂,直接导致“政府不断出面降低药价,百姓医药费支出节节攀升看不起病”的现象司空见惯。
据林志国调查,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市、县医院人均门诊费和住院费逐年都有较大幅度上升,群众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同期增长比例2到3倍,高额医疗费用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相当一部分居民看不起病,有病不能及时医治。
“第一剂方”:尽快启动医疗体制改革,明确医改思路和方略。成立我省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统一加强对全省各地市医疗体制改革的指导。按照国家改革的思路,结合我省及各地市实际,研究制定出台我省医疗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方案。明确医改思路和方略,坚持政府为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举办医疗服务机构主导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和发展医疗服务产业。制订统一区域卫生规划,根据我省及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承担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公立医疗机构真正办成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院、平民医院。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将其余公立医院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并对改制医院所涉及的产权投资权益、人员身份等作出明确界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直接来我市创办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
“第二剂方”:制订和实施区域规划,完善分类管理,加强政府调控和监管。按照属地化原则,支持各地市统一制订地市医疗卫生规划,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科学设置医疗机构网点,对规模医院、一般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作出合理的布局。指导各地市对农村乡镇卫生院所调整布局建设,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职能,打破医疗卫生机构的隶属关系,实施卫生部门全行业监管机制。改进药品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和药品价格。规范医疗秩序和行为,强化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加强对医药和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与使用的审计监督,严禁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挂钩,割断医生处方、检查单提成利益链,严查严处药品回扣之风,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明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类标准,按照公立医疗机构、社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社会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划分,实行分类管理。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保障措施,确保对非经营性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并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的经济机制。推行门诊和住院人均费的“均费双控,超额双缴”的办法,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严格执行国家对社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政策规定,落实其相应的政策待遇,采取差额拨款补贴、采购服务等形式予以适度财政支持,使之承担好政府委托的初级防疫、保健、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等职责。加强对社会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行为、收费价格等方面的规范和监管。
“第三剂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医疗产业发展,实现多形式办医格局。积极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运营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卫生主管部门和所属医院的管办分离。政府集中资金和技术,做大做强数所公立医院,保障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用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租赁、产权转让等形式,把其余公立医院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议制定全省性医疗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各地市培育医疗市场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把医疗机构的建设列入招商引资项目,积极鼓励各地市开展对外招商引资,通过减免建设规费等措施,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外资企业来我省兴办各类大型医疗机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参与医疗机构的改制改造,或独立举办非营利性、营利性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提供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的同等待遇,如政府补贴和免税政策,允许社会非营利性医院列为公费医疗、医保定点医院,参与承担公费医疗、医保的医疗服务任务等。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扶助,创设社会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的平台,形成全省多形式、多元化办医的新格局,以不断壮大我省医疗卫生资源。
“第四剂方”: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投资公平性。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全省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面,提高医疗保险幅度。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至2010年,逐步实现城镇居民全部参保,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加快各地市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区域覆盖范围,使群众的多发病、常见病能得到更快捷、更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支持各地市把小型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所(站)转办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个人创办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各地市建立市、区医院对口指导援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制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试点,推行“双向转诊”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全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尽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制订发展计划,有目标地投入资金,逐步改变全省农村卫生院发展滞后的现状,提高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待遇,保障农村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工资和一定的福利,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