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协委员把脉非公经济发展。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东北网1月23日讯(记者 孙晓锐)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热议如何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探究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症结的良方。“改善发展环境”、“增强融资能力”成为委员们把脉诊疗后得出的妙方良药。
——主要症状
目前,我省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受惠面亟待改善,主动上门服务民营企业的意识差,手段不具体,一些新出台的优惠政策、产业技术发展信息、财政扶持项目信息等没能及时、详细告知企业,反倒把一些政府收费项目的政策发送给企业。此外,许多企业也面临着用地难、用电难、货运难、行业经营限制、审批程序多等困难。
药方一:改善发展环境。
主要成分:增强服务意识、出台优惠政策、建立考评制度

省政协副主席洪袁舒。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叶晓钟委员建议,各级政府要梳理当地具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力所能及地给予政策支持。
曲秀丽委员表示,民营企业最关心的就是发展环境问题,环境不好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要想真正改变黑龙江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建议将今年定为“环境建设年”,使我省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让民营经济迸发出更多活力。
计勇凯委员建议,要通过建立地市考核考评制度,加大地方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力度。通过建立企业参与的部门评议制度,促进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议下一步要建立统一的审批制度,规范政府审批行为。
“龙江民营经济落后的症结主要还是发展环境问题,阻碍影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落后观念依然存在,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低、手续繁琐、多头审批、职能交叉的现象比较普遍。”省政协副主席洪袁舒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在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真正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服好务。
——主要症状
一直以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资金短缺,是阻碍我省小型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从小型企业自身来看,我省小型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弱、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原因,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药方二:增强融资能力。
主要成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发展基金
陈永源委员建议,各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与规范,健全完善我省小型企业担保及再担保体系,吸收先进地区担保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推动小型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的发展,使其为我省经济腾飞提供更大的助力。
陈兆滨委员说,黑龙江在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中,急需建立类似的发展基金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黑龙江的发展情况看,虽然纵向与自身比年年有进步,但横向同辽宁、吉林等省份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其中发展资金问题就是困绕黑龙江发展的关键问题。融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将困扰黑龙江的进一步发展。从外省看,天津的“渤海”发展基金、山东的“黄河”发展基金都对扶持本省中小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希望我省“龙江”发展基金也能尽快建立。
张桂兰委员建议,要引导更多金融机构进驻我省,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例如鼓励更多创投基金到黑龙江省发展业务,一方面为我省中小企业引进更多的境内、境外资金,先进的管理模式及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的收益率及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协助有需要的企业进行境外上市,向外传递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为家乡的公共建设项目(包括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对政府而言,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利润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可以提升项目投资回报效益,最终达到提高GDP增长率的目的。
预计疗效:让经济“软肋”硬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要达到50%以上,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力争增长1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