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新春“民生大餐”让黑龙江百姓“倍有面子”  
2011-03-01 08:17:4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促进充分就业,全年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建设城乡一体化民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各类社会群体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制度公平”,一个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消息不绝于耳。在2月28日召开的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人社部门拟定了促进充分就业、社会保险惠民、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等“七项工程”,端出一份“民生大餐”。

  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工程就是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全年将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力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同时还将实施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项目,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实施创业型城市建设项目。着力打造齐齐哈尔、牡丹江、伊春、鸡西、绥化、鹤岗六个地市,兰西、桦南、富裕三个县及森工系统和农垦两个管局等12个省级创业型城市;实施省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实现用工单位和城乡各类求职者就业和社会保障“一卡式”对接的创新模式;实施城乡青年技能培训项目。面向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35岁以下城乡青年开展为期一至两年的学制培训,并给予一定数额的培训补贴;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项目;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项目。重点援助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力争每年安置2000人;实施助残就业爱心工程项目。在上年安置8634名残疾人的基础上,至少安置2000~3000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实施公共就业专项服务项目。力争全年提供55~60万个就业岗位,实现就业25万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年招生6万人,就业技能培训45万人;实施“55139”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建设5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30万人,其中高级技师9万人。

  社会保险惠民工程将实现城乡各类社会群体全覆盖、基本制度模式相融合、各方面责任分担合理化、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自由顺畅的基本目标。基本养老保险要在已经覆盖城镇国有、集体等企业的基础上,将部分未参保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和原机关事业单位兴办的各类公司中因政策不明确、身份不确定未参保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行城镇老年居民社会保险补助,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医疗保险要稳定现有参保覆盖成果,逐步提高参保覆盖率;积极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范围;进一步推进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根据基金的可承受能力,全面提高医疗保险整体保障能力。同时,在出台新制度、新政策时,尽可能预案在先,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要将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将原机关事业单位兴办的各类公司中的未参保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解决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问题。据统计,全省城镇无业老年居民约67.4万人,其中有53.5万人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障待遇;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将其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积极开展新农保试点,尽快实现全覆盖。我省2010年试点范围为31.5%,今年要将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大到60%,2013年底要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今年4月底前将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同时将国有企业其他老工伤人员和集体企业、原国有集体改制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确保到今年11月底前基本实现上述各类企业老工伤人员待遇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以做好“即时结算”和“关系转移接续”为重点,提高医疗保险服务能力,推广齐齐哈尔市“在哪看病,我说了算”的医疗保险新机制。

  对俄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桥头堡”建设工程、城乡一体化民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推进工程、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将对我省民生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强省战略及人事制度改革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