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85岁老桥改造在即 哈尔滨市民惜别霁虹桥(图)
2011-03-09 10:47:2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罗彦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碑上的“霁虹桥”三字是当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所题。援引自杜牧的《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中霁虹二字。其意霁虹者,谓雨止云散,长桥如虹是也。

  桥柱顶部的狮面浮雕。2004年,经有关部门监测,霁虹桥被确定为危桥。很多市民对这个城市“活化石”非常留恋。

  霁虹桥上欧式栏杆和雕饰,中间的飞轮为中东铁路路徽。

  东北网3月9日讯 据媒体报道,今年哈尔滨铁路将有11个铁路建设项目动工,哈站霁虹桥改造就列入其中。很多市民为了纪念这座老桥,纷纷在桥前拍照留影。

  在哈尔滨人眼里,霁虹桥不仅是连接哈尔滨道里、南岗两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一个节点,也连接着哈尔滨的历史与现实,连接着哈尔滨人对于城市的记忆与情感。

  横亘时空的老桥霁虹桥,在哈尔滨市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

 


 

 

市民来到霁虹桥拍照留念。罗彦坤 摄

 

  冰城市民怀旧 追忆老桥往事

  8日上午,哈尔滨霁虹桥附近,几名步履蹒跚的老人正在桥头散步,有的俯身端详遒劲的铁艺飞轮,有的低头抚摸碧绿的桥栏杆,有的掏出相机在桥上合影留念。

  69岁的徐荣对老桥颇有情感。老人说,霁虹桥是哈尔滨人民苦难和黑暗生活的见证,它记录了峥嵘岁月中人民的反抗和斗争。现在要改造了,心里真有点舍不得。

  71岁的张秀琴就住在不远处的田地街,多年来她一直到霁虹桥来锻炼,吃完早饭便从家里步行出发,在桥上、桥下以及周边地区一转就是几公里,累了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马扎”歇脚,与几名晨练的老友扎堆到一起闲聊。

  60岁的庄秀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霁虹桥的美好回忆。小时候她家住在经纬街一带,妈妈在红军街上班。那时她经常步行去找妈妈,霁虹桥是必经之路。“每次走到桥上,我都要一个一个栏杆数着走过去,还经常把脑袋伸到栏杆里看下面的火车。每当火车经过的时候,冒出的白烟把整个大桥笼罩住,自己就好像在云里一般,那感觉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耳畔经常回想起轰鸣的火车声。”

  有一名老人,从桥上跑到桥下,选择各个角度,与大桥合影留念,他的名字叫李滨。李滨中学就读于霁虹桥边的哈尔滨市112中学,上学时每天从霁虹桥上走过。现在退休了,每天也都要到桥上转转。说起霁虹桥要改造,李滨有些不舍。“这座桥留在几代人的记忆深处,这些记忆片段是无法抹去的。”

  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一些年轻人也来合影留念。人群中28岁的小许是比较活跃的一个,站在桥栏杆旁摆出各种姿势,让同伴帮她拍下来。小许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天都要路过这里,也许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平时大家都忽略了这座老桥的存在。最近听说霁虹桥即将改造了,她才意识到还有一座比爷爷奶奶年纪都大的桥矗立在身边,因此想来拍一组照片留作纪念。


  多年拆改之争 重建方案搁浅

  霁虹桥作为哈尔滨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受建设年代久远、交通流量大等因素影响,桥身逐渐出现多处破损。为此,2004年,经有关部门监测霁虹桥被确定为危桥。交通部门限制了12吨以上的车辆在该桥通行。

  2007年初,有关部门认为霁虹桥修复存在很大难度,正式提出重建霁虹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很多人希望留住几乎与哈尔滨同龄的霁虹桥,纷纷向主管部门献计献策。由此引发了一场霁虹桥拆改之争。

  2009年,相关部门确定霁虹桥已不再具备维修的价值,必须拆除重建,为了保持原貌,将等比例放大霁虹桥,包括桥头堡、桥下的狮子头也都等比例放大,可以继续使用的桥栏杆将在新桥的建设上继续使用。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最大限度保护了霁虹桥原貌。但很多市民对这个城市“活化石”非常留恋,担心不论怎么改造,都难以恢复原汁原味的霁虹桥了,对方案表示反对。因此,重建霁虹桥在一片质疑声中搁浅。 

  85年的亮丽景观

  霁虹桥建成于1926年11月,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斯维利道夫和桥梁设计师符·阿巴力设计。整个桥呈弓形,犹如长蛇之势,是典型的欧式桥梁建筑。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两侧人行道宽各3.1米。桥的两侧有斜对称的塔式建筑,塔座为长方形,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的浮雕,秀丽挺拔的花盏灯座,镂空嵌花的铁栏杆,更有镶嵌着“飞轮”标志的中东铁路路徽,让桥多了一层历史感,也丰富了桥梁建筑的艺术性。整个霁虹桥没有一个铆钉,没有一个螺栓,建筑风格独特。这座桥在哈尔滨建筑群体中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是一道亮丽的景观。 

  霁虹桥的位置正好是道里区、南岗区及道外区的分界点,是滨洲、滨绥铁路跨线桥,承担起桥下通火车、桥上行车行人的功能,是哈尔滨市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带。

  桥身有四座方尖碑和镶嵌飞轮的铁艺栏杆,桥柱上有狮面浮雕,方尖碑上的“霁虹桥”三字是当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所题,取《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霁虹”二字。其意霁虹者,谓雨止云散,长桥如虹是也。

  桥下三个桥拱由依次排列的两组26根桥柱托举,最外端的桥柱顶部分别有一个威严的狮面浮雕。如乘坐火车从哈站启程前往北部线、西部线时,都能隔着车窗观赏到这些精美的浮雕。1986年,霁虹桥被定为一类保护建筑。2008年被定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经过85年的风雨剥蚀,如今的霁虹桥已经现出龙钟老态。记者看到,霁虹桥桥身东侧已有10个桥梁出现破损。大部分桥墩靠近地面半尺左右都有破损。由于桥面向西移位,桥梁已死死地顶住桥台,使桥台外移,桥台出现沉降,就连桥台上方的桥头堡也已向外倾斜。相关部门为防止发生意外,不得不安排专人对霁虹桥进行全天候“监护”。(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