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8日讯 连日来,受日本强震、海啸影响造成的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因为涉及到放射性物质污染,更是成了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记者就百姓关心的话题,17日下午采访了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梅雪松。
日本核电站事故并非“核爆”
梅雪松所长首先向记者澄清一个概念: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其原因和规模,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均没有可比性。首先,福岛核电站从类型上来说是沸水堆核电站。采用的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技术。而发生爆炸的地方也并不是产生核反应的沸水堆本体,而是外设厂房处的氢气爆炸。具体原因,是地震和海啸破坏了核电站的冷却系统电网所致。从已知的情况来看沸水堆安全壳并没有破损,用于核反应的燃烧棒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熔毁。因此并不算是非常严重的核泄漏。
不过,他说,发生事故的核电站周围,由于充斥一定浓度的碘131和铯137悬浮物,放射性强度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梅雪松院长以日本东京公布的测试数值为例,说那里目前只是略高于正常水平。正常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就存在各种辐射,即使是在日本东京,也完全没有必要恐慌。
我省已建立完善的检测机制
梅雪松所长介绍,为了检测含有碘131和铯137的悬浮物是否进入了我省地域,省环保监督管理站受国家环保总局指令,3月15日已经开始检测,并建立起了7个监测点,其中边境4个内陆3个,24小时与国家环保总局保持联系。一旦发现放射性物质进入,将在第一时间通过权威部门发布消息。目前我省还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梅雪松所长同时介绍,含有碘131和铯137的悬浮物,进入大气以后将会被不断稀释。从目前的泄漏量来看,不会对我国造成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物质都有半衰期,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即使真的“长途跋涉”到了我国,其危险性也大大降低。
对于人们盲目抢购碘盐的行为,他说,碘盐中含碘的成分是碘酸钾,其中碘的含量可谓是微乎其微。而碘片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吃很多袋碘盐,才能赶上一个碘片中碘的含量。梅雪松所长说,即使是从事核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也不能轻易吃碘片,而需要专业人员先对放射性进行测量。因为碘属于微量元素,吃多了同样对人体有害。况且吃碘盐即使有用也是防碘不防铯,而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多年。
我国核电建设工作较为谨慎
据梅雪松所长了解到的情况,福岛核电站这次事故,除了地震外还有其他因素。日本是利用核能较多的国家,核技术也相当成熟和先进,但福岛核电站应用至今已经属于“超期服役”。此前已经多次检查出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核电站多为压水堆核电站,技术上要比福岛核电站先进。此外我国还从美国、法国分别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对于核电站的选址、评估、建造、运行在我国都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