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8日讯 日前,大兴安岭地区下发《“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推进工作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地区“两会”确定的全力打好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战略部署已经进入了组织实施阶段。
当前,我区正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全面转型的挑战期和实现赶超的关键期,实施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的意义重大。地区发改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从今年开始,我区生产任务已经由木材采运向营林生产转变,工作重点由接续产业培育向新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向由资源利用向多种资源保护性开发、集团化经营、终和高端产业链延伸转变,生产布局由分散式发展向产业集群、城镇集聚和人口集中转变。实现这“四个转变”任重道远,只有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财富之源、就业之本来加以推进,集全区之力建设新的产业体系,才能使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实力更加雄厚、民生更加改善、成效更加显著,才能稳步实现地委、行署提出的“十二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的目标。
据地区发改委介绍,全区在“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中,将突出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方面,采取分层次、分重点、分年度、分梯次的办法推进产业项目建设。2011年,全区将重点推进产业项目34个,其中有13个纳入全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总投资114亿元,计划当年完成投资16亿元。为确保三年攻坚战首战必胜,我区已经在加紧运作,成立了由地委书记、行署专员任组长的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区发改委。下设旅游项目、矿产开发项目、生物产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林产工业项目、绿色食品加工项目、物流项目7个专业推进组,每个推进组组长由主管战线副专员(林管局副局长)担任,在行业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推进组办公室,地区发改委和地区工信委分别有相关科室负责每个推进组与地区领导小组间的协调工作。2月24日,地区“两办”向全区下发了《“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推进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项目三年攻坚战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等,为全区形成万众一心谋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众志成城建项目的生动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地区“两会”要求,我区将延续去年的地级领导帮扶办法,逐步完善四项推进机制,一是责任落实机制,采取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套推进措施办法,实行地级领导帮扶、地县领导包保、行业主管部门推进、职能部门会商会办的责任机制。二是资金扶持机制,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行署、林管局每年也将拿出2000万元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产业项目的前期谋划、投资引导和奖励。三是日常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项目跟踪反馈通报制度、项目督办检查制度、项目协调会商制度。四是考核奖惩机制,将产业项目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年末按资金到位额度、项目建设进度、达产达效程度等综合指标进行考评,严格兑现奖惩。
三年攻坚战期间,我区还将致力于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和产业项目储备质量低两大难题。今年重点推进的34个产业项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为此,将继续经常性、不定期地推行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联席会议制度和项目对接制度,建立林管局和林业局两级资金统一管理使用模式,集中投向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破解产业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瓶颈”。针对全区产业项目普遍存在小项目多、初级项目多、传统项目多的不足,我区计划在今年召开全区产业项目专题推进会,尽快梳理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十二五”规划、符合国家投资重点领域,具有带动作用和前沿领先水平的重大产业项目,为全区后续产业项目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