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4日讯 曾几何时,在城市安家落户,把亲人接到城市中定居是大多数从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心愿。可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在城市中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返回农村养老却成为了他们颐养天年的最佳方式。“农村蔬菜粮食便宜,空气新鲜,老百姓人又厚道,在近郊农村养老实在很安逸。”提起当初返回农村养老的初衷,铁路退休职工,今年67岁的哈市居民刘老汉对记者说。原来,刘老汉早在退休前就在哈市近郊给自己置备了一套带院平房,和老伴到农村养老,成为了哈市老人养老的新方式。
3月11日,记者来到哈市平房区黎明火车站附近刘老汉家中,记者看到刘老汉家的院子大约三百多平方米,院子中间是一间小平房,平房右边一是小片被白雪覆盖着的菜地,左边则是高约两米的鸡舍。走进屋子,记者发现刘老汉的家与普通农家没什么两样,厨房中的“十刃”大铁锅、压力井,卧室里烧得热热乎乎的火炕让人感觉十分温馨。刘老汉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是哈尔滨铁路局的工人,每天工作很忙,快退休的时候,老汉就琢磨着到什么地方养老。“当时我就想着市中心住够了,车多、空气不好,孩子大了单过,我们以后还寂寞,在城市里养老可不如农村。”刘老汉说。退休后,刘老汉花了几万块钱在平房区黎明火车站附近买下了这个平房,渐渐地刘老汉习惯了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村子里还交到了不少老年朋友。“没啥不习惯的,这里离市中心不远,开车用不上一个小时。”刘老汉说。没退休之前,刘老汉肺不大好,血压血脂也有点高,在农村住了几年,每天早睡早起外加三个小时的步行锻炼,前几天孩子带着刘老汉去体检,除了血压还是有点高,其他的老毛病都见好。“没事就和村民唠唠嗑,打打小麻将,这日子过的相当滋润了。”谈起他和老伴的老年生活刘老汉舒心地对记者说。
3月13日,记者又来到哈市巴彦县李爷爷家中,刚一进门,屋子里就飘出阵阵饭菜香气,原来李爷爷的两位保姆正在给老爷准备午餐,在房间阳面小屋中,记者见到了年至耄耋的李爷爷,从老人干净的面庞,整齐的衣着,及房间的摆设可以看出,两位保姆照顾老人很用心。据李爷爷的二儿子李先生介绍,他的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一直生活在农村,直到2003年李爷爷突发脑出血虽然被抢救过来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后,几位儿女想把老人接到城市中雇个保姆好好照顾老爷子。可让几位孩子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个保姆能坚持超过两个月。“雇不到保姆的时候只能我们自己照顾老人,结果是孩子手忙脚乱,老人在城市里过的也不舒服。”李先生说。2008年,就在儿女再次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而犯难的时候,亲戚建议李先生将老人送到哈市周边民风朴实的农村去养老,一来农村人实在,能好好照顾老人,二来农村房价物价都低,找两个保姆和在哈市找一个保姆的花销差不多。经过一番交谈后,几位儿女在兴隆镇中心租了一套一楼两室一厅住房,并将老人接到了兴隆镇安顿下来,老人在兴隆镇一住就是4年。“虽然雇保姆的价格不低,但是把老人照顾得很好,儿女们也放心,现在我们每年春节都在兴隆镇过。”李先生说。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2.93万,占全市总人口比例12.7%。早在1997年,哈尔滨市已先于全国4年步入老龄社会。在全市近123万老年人当中,有53.9万老人独守“空巢”,约有37.3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近16.4万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照料,这些老人大部分集中在哈市中心地带。目前哈市保姆市场已经出现了保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这种大环境下,刘老汉和李大爷在近郊农村安享天年的生活,既减轻了自身的经济负担,也节省了社会养老资源,无疑是一种不错的养老选择。